主要索引標籤
疫情下崇拜和牧養的挑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22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1/03/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瀑布》(The Falls)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31/03/2022
羅品文與丈夫離婚,獨力照顧女兒王靜(小靜),二人仍居於舊居。由於小靜班中有人確診新冠肺炎而在家隔離,與母親一起的隔離生活關係緊張。公寓外牆在進行修補工作,一幅藍布遮蓋了窗外陽光,令家中生活更為壓抑。品文逐漸有幻聽幻覺,患上思覺失調,不單令家中失火,更被送到精神病院作短期治療。
情牽兩代情 最終還是愛 孩子出櫃後 還是自己的孩子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31/03/2022
香港是個很注重家庭價值的城巿,很多父母未必能夠接受孩子的性傾向是同性戀,同性戀孩子們可能因為害怕父母會責備,或者強迫他們改變,而不敢向父母出櫃,或者出櫃後無法好好處理彼此的關係,引發更多問題。
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今年1月14日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網上講座,邀請了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擔任分享嘉賓,由明光社事工顧問傅丹梅女士擔任主持。當晚講座,主要是探討性沉溺帶來的挑戰和治療方法。
再婚的婚前輔導服務評估研究報告——量性研究分析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31/03/2022
雖然經濟結構改變、文化及社會變遷對香港的家庭造成很大衝擊,離婚人數不斷上升,但是再婚人數也以倍增上升。
苦難.同行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31/03/2022
想不到星期天崇拜時的觸動,不僅是來自詩歌或講道,亦可來自一頁頁平平無奇的簡報背景。
行動比嘴巴更誠實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22
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某種信心、某種信念,否則每一天都會活在無盡的懷疑與苦惱之中,而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正正就是反映我們的信念,活出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