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倫理

拒絕以惡小而為之的時代

陳永浩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4/11/2025

很喜歡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雙城記》的開場白:「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充滿智慧的時代,也是最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或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這段說話,實在適用於任何一個大時代,尤其在今年9月之後。

愈用腦愈有腦——不容AI取代你的腦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11/2025

參考德國真人秀Deutschlands Superhirn而製作的內地綜藝節目《最強大腦》,主打腦力競賽,參加者都以爭奪「腦王」美譽為目標。自2014年播放至今,能進入12強的參賽選手,已是千挑萬選的聰敏人士,而歷年誕生的「腦王」,更是在不同的範疇,例如心算力、記憶力、推理力、觀察力、空間感……或是綜合能力,皆有十分超卓的表現。

努力活著,原來就是超前部署

陳永浩博士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2/09/2025

剛過去的暑假,不知大家有沒有趁著假期出行?是「返鄉下」還是到了甚麼地方?現在大家都要「超前部署」,筆者也嘗試避開一些熱門旅遊國家,到了有「歐洲度假天堂」之稱的巴爾幹半島一遊。原以為一個簡簡單單的小假期旅程,結果遊走每個小城中,都發現一點大道理……

家多一點——家庭友善在教會 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09/2025

2009年5月,研究中心首屆研討會的主題為「家庭友善政策初探」,當年的討論主要集中於社會政策。時隔十多年,研究中心再度探討家庭友善政策,而今次的焦點是教會。2025年6月27日,我們與約100位來自不同教會的教牧同工、執事、機構主管及信徒領袖等進行了美好的交流,共同探索教會及機構中有關家庭友善政策的課題。

為青少年立界線

何慕怡
助理總幹事
26/06/2025

閱畢《為青少年立界線:何時該說好,要如何說不》,深感共鳴,因為家中也有一位年青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青人的性格也不斷地轉變,由從前的順從,到現在如書中所說:「很多問題種子在發芽」,若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將會慢慢成長。此書針對家長的需要,列舉一些例子及方法,最重要是要為青少年立界線,只要願意,甚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發揮人類的特質,成為AI的主人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3/06/2025

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一文曾提到,幾次工業革命對於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工作上的影響,不少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一樣,新的科技在取代原有工作崗位的同時,還是會在市場上為人類帶來不少新興的職位,但事實上是,

如何擺脫復仇循環?

呂英華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05/2025

復仇心理離我們說遠不遠,說近不近,但每個人總有經歷過想復仇/報復的時刻。復仇心理一旦出現,便會使人坐立不安,想令仇敵盡快受到該受的傷害,亦即是企圖用傷害他人的方式紓緩自己所受到的傷害。前陣子在Netflix上架的劇集《混沌少年時》,講述青少年面對的校園欺凌問題,有學者便指出,本港約有八成的校園暴力屬於受欺負的復仇者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