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借了肚卻借不了親情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9/10/2010

超級富豪的長子雖然未婚,但在美國買卵借肚誕下三名男嬰,成為城中的熱話。對於恨抱孫的富豪來說,當然是一件喜事,而三名含著金鎖匙出生的小朋友亦令不少人羨慕,不過,一出生便人為地令他們沒有母親,究竟對小朋友是否公平呢?是否有錢就可以彌補被逼和母親分離之痛呢?

我信「李氏力場」? 

陳永浩    |    博士 ●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28/10/2010

上星期世紀超級颱風「差一點」襲港,本港市民關注的重點,不約而同都落在「有冇颱風假放」上。有人在網上搜尋資訊,「發現」天文台原來以前是隸屬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現時則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開始譏諷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的天文台偏重商界,為了賺錢而罔顧香港市民安全,八號風球永遠只在放工後的晚上發出,日間只會有三號風球云云。
 

必須正視網絡欺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2/10/2010

政府日前建議修訂《私隱條例》,若未經同意披露其他人的個人資料,從中取利或作惡意用途,可列為刑事罪。不過,政府表示網上起底不一定要負刑事責任,除非網民取得的資料,是未得資料使用者同意;若事主將自己的資料放在網上,網民只是轉載,就毋須負刑責,因為放在網上會被視作是自願公開。

還孩子一點童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2/10/2010

英國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去年有近60,000名15歲的女孩承認曾長期服用避孕藥,相比1999年,增幅達三倍。此外,在去年近200,000的墮胎個案中,19歲以下的女孩約佔20%,其中12至13歲的女孩尋求墮胎的數字亦有上升趨勢。

正視教會界的醜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2/10/2010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日前在傳教節,首次公開回應近年接二連三涉及神職人員的性醜聞,他認為事件是出於人性軟弱,不過,教會內仍然有很多忠信、善良的神父,他鼓勵教友繼續為神職人員祈禱,與神職人員合作做好牧民工作。

「我們」眼中的八十後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21/10/2010

有幸參與一個討論「八十後」的論壇,主辦組織以商界及與政府關係密切的人士為主。當日絕大部份發言的與會者年紀都顯然不是「八十後」,與當日的主題相映成趣,情況吊詭。整體來說,他們對於「八十後」,大概有這樣的討論敍述:
 

向堅定追求和平者致敬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0/2010

《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以表揚他長久以來在中國用非暴力方式爭取基本人權,劉曉波只是一介書生,他在《零八憲章》內所提出的只是一些很基本的現代社會對民主、人權和自由的訴求,而他亦是以非常和平理性的方式去爭取,因為發表這些言論而被判監11年,很明顯是文字獄。

總結:「若沉遇溺」之後……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5/10/2010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林前六12)

正視香港社會的不公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0/2010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回應市民大眾關心的房屋和貧富懸殊的問題,政府雖然提出了不少的措施,但是能否真正落實,市民大眾未必有信心。長久以來,市民大眾的怨氣是來自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而政府因為受制於一些大財團、地產商,連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也拖泥帶水,遲遲未能落實,又怎會不令人失望呢!

前言

陳永浩、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15/10/2010

二零一零年「若沉遇溺」研討會,為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辦之第二屆研討會,並由香港浸會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協辦,以及得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本屆研討會邀請了葛琳卡博士、莫陳詠恩博士,與超過170多名參加者解構沉溺問題的心理成因以及關係成癮。另外,大會亦邀請了李耀全牧師、吳澤偉先生及康貴華醫生在三個專題工作坊與會眾分享「工作」、「金錢與投資」及「性與愛」三方面的沉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