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母

陰錯陽差的商業代母爭議

梁永豪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研究員
02/03/2017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5年12月)

文麗兒
明光社項目主任
27/01/2016
國際
 

進步的生殖科技 褪色的生命價值

張勇傑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0/09/2014

本港《人類生殖科技條例》對人工受孕訂出嚴格的規定,只有不育的夫婦才能進行人工受孕,亦不可選擇胎兒的性別。然而,本港一間證婚公司在本地報章刊登廣告,推銷她們在泰國開辦的人工受孕服務,並標榜能選擇嬰兒性別。因進行手術的地方是在香港境外,並不受《人類生殖科技條例》規管,所以該公司能走「法律罅」繼續營運。

嬰兒有價生命無價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9/2014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以下廣告?廣告相片展示猶如星級酒店裝修的登記大堂;寬敞及舒適的貴賓休息室、等候室;還有先進的手術室。此外,廣告更配上以下標語:「龐大經驗及管理診所」、「自設無菌化驗室」、「尊貴套餐$230,000起」等。

金錢是不育者的福音?

藍俊文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4/07/2014

金錢儼如人一生追求的目標,人往往為金錢願意押上和家人相處的寶貴時間;只能活一次的生命;甚至是既光明又黑暗的人性,去追逐金錢,累積財富。錢,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交易媒介,簡單來說世界不能沒有錢。可是,當想到人總會走到最後階段,金錢究竟還剩下甚麼意義呢?

生殖科技的倫理反思

鄧紹光博士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18/01/2011

生殖科技的使用,已經不再限制於非人類的領域,逐漸普及至協助人類生殖下一代的實踐。這種漸趨多人使用的生殖科技,過去基本上仍然限制於使用已婚夫婦二人的精子和卵子予以結合來生殖下一代。單是這種做法已經有許多倫理議題需要面對。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看,這關乎生養的召命是給人類整體,抑或是每一對夫婦?上帝在人類生養的過程中的位置又如何?然而,近日香港社會發生的事件,卻使這方面倫理議題進一步激化、尖銳化。

試管嬰兒非唯一選擇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08/10/2010

被喻為試管嬰兒之父的英國科學家愛德華滋奪得今屆諾貝爾醫學獎,自從1978年以來,全球有超過400萬名嬰兒透過他發明的人工授孕技術而出生,從醫學角度來看,他的得獎是實至名歸的,不過,從倫理角度來看,試管嬰兒存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借了肚卻借不了親情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29/10/2010

超級富豪的長子雖然未婚,但在美國買卵借肚誕下三名男嬰,成為城中的熱話。對於恨抱孫的富豪來說,當然是一件喜事,而三名含著金鎖匙出生的小朋友亦令不少人羨慕,不過,一出生便人為地令他們沒有母親,究竟對小朋友是否公平呢?是否有錢就可以彌補被逼和母親分離之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