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代孕引爆的倫理爭議
代孕作為一種人工生殖技術,為不孕夫婦提供生育的可能。本港一位知名YouTuber曾公開表示太太進行過多次人工受孕都未能成功懷孕,所以他們決定聘請代母產子,他先在台灣進行檢查及存留精子,再使用亞洲年輕女性捐出的卵子,運送至美國,由於美國不少州份的商業代孕是合法的,因此代孕公司會為他們聘用代母產子。
代孕作為一種人工生殖技術,為不孕夫婦提供生育的可能。本港一位知名YouTuber曾公開表示太太進行過多次人工受孕都未能成功懷孕,所以他們決定聘請代母產子,他先在台灣進行檢查及存留精子,再使用亞洲年輕女性捐出的卵子,運送至美國,由於美國不少州份的商業代孕是合法的,因此代孕公司會為他們聘用代母產子。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
本港《人類生殖科技條例》對人工受孕訂出嚴格的規定,只有不育的夫婦才能進行人工受孕,亦不可選擇胎兒的性別。然而,本港一間證婚公司在本地報章刊登廣告,推銷她們在泰國開辦的人工受孕服務,並標榜能選擇嬰兒性別。因進行手術的地方是在香港境外,並不受《人類生殖科技條例》規管,所以該公司能走「法律罅」繼續營運。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以下廣告?廣告相片展示猶如星級酒店裝修的登記大堂;寬敞及舒適的貴賓休息室、等候室;還有先進的手術室。此外,廣告更配上以下標語:「龐大經驗及管理診所」、「自設無菌化驗室」、「尊貴套餐$230,000起」等。
金錢儼如人一生追求的目標,人往往為金錢願意押上和家人相處的寶貴時間;只能活一次的生命;甚至是既光明又黑暗的人性,去追逐金錢,累積財富。錢,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交易媒介,簡單來說世界不能沒有錢。可是,當想到人總會走到最後階段,金錢究竟還剩下甚麼意義呢?
生殖科技的使用,已經不再限制於非人類的領域,逐漸普及至協助人類生殖下一代的實踐。這種漸趨多人使用的生殖科技,過去基本上仍然限制於使用已婚夫婦二人的精子和卵子予以結合來生殖下一代。單是這種做法已經有許多倫理議題需要面對。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看,這關乎生養的召命是給人類整體,抑或是每一對夫婦?上帝在人類生養的過程中的位置又如何?然而,近日香港社會發生的事件,卻使這方面倫理議題進一步激化、尖銳化。
被喻為試管嬰兒之父的英國科學家愛德華滋奪得今屆諾貝爾醫學獎,自從1978年以來,全球有超過400萬名嬰兒透過他發明的人工授孕技術而出生,從醫學角度來看,他的得獎是實至名歸的,不過,從倫理角度來看,試管嬰兒存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