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不斷求進,有效監察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7/01/2013

2012年初,我們看到政府對傳媒監察方面亦有所行動。去年免費報章《爽報》刊登大量色情及不雅的內容,由於學童容易接觸該份免費報章,故引起社會不少團體發起行動抗議。截至去年3月,「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前身為「影視處」)收到超過二百宗有關該報內容不雅的投訴。最後《爽報》承認共11項非法發布不雅物品傳票罪,共被罰款11萬元。

風起雲湧的同性戀運動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1/2013

雖然去年本港有關同性戀的法例並沒有任何的修改,但卻是本港同性戀運動發展重要的一年。

本港著名歌星黃耀明先生在4月份的演唱會出櫃,向現場觀眾表示自己是同性戀者,亦成為本港同性戀運動的新力量。而且亦藉著他的知名度在媒體上發表支持同性戀運動的言論,包括5月份舉行的「國際不再恐同日」。該活動更得到多位來自不同黨派的立法會議員支持,包括葉劉淑儀、李卓人、余若薇及何秀蘭。

繼續抑制賭風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7/01/2013

回顧2012年,本地以及各地的賭博狀況均有上升之勢。馬會投注額不斷上升,受注的場數,不論足球或賽馬,均有增加;海外賭場方面,澳門、新加坡賭場的營業額連連報捷,部份澳門賭場除了以渡假勝地、藝術表演作招徠外,更有明目張膽地就他們新的角子老虎機刊登廣告,宣傳重點最終放在獎金上。另一方面,香港警方更接連在遊戲機中心內搗破疑似賭博的遊戲機,情況令人擔憂。
 

謊言、燥動的文化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7/01/2013

回顧去年,香港人一次又一次被不同的情緒所牽動。由特首選舉的無奈,到年底看到梁振英的「語言偽術」,香港人已經不止一次感受到語言及文字的威力。可是在這個以網絡為主流的世界裡,我們如何在斷裂的文字流中去疏理出完整的思考系統來,將成為未來的挑戰。
 

香港市民普遍歧視不同性傾向人士嗎?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7/01/2013

何秀蘭議員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2012年11月初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市民對不同性傾向人士權利的意見,結果顯示76%受訪者認為市民普遍對不同性傾向人士存在歧視,64%贊成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免受歧視(蘋果日報11月下旬進行電話訪問,57%受訪者認為不需要立法1,與此剛剛相反)。不過,這項調查中有兩項矛盾的結果。

拆開同運的包裝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01/2013

若要選舉最成功的社運手法,同性戀運動肯定榜上有名。由過去三十年,主流傳媒從排斥或醜化同性戀者,轉變為批判或醜化不贊成同性戀的人士可見一斑。明光社15年來皆有關注同性戀的議題,對同性戀運動的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協助不認識此運動的朋友拆開其包裝,看清其真象。

回應職場召命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7/01/2013

2012年的職場倫理對談,共探討了六個題目:基督徒老師如何在通識科中結合基督的價值觀(1月);基督徒從事銷售及營業代理的衝擊(3月);基督徒與上司及下屬關係的藝術(5月); 如何做好職場、家庭與教會的事奉?(7月); 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9月);職場呼召:活出基督的召命(11月)。

職場呼召——活出基督的召命

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01/2013

一想到神的呼召,基督徒大抵會想到讀神學、做傳道人及宣教士,又或是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到其他地方帶職事奉。但是,原來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信徒也可以按照神所給予的才能,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也可以成為一個回應神呼召的人。

不忘支持本地新聞自由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6/01/2013

近日有報道指《南方周末》(下稱《南周》)新年特刊中的元旦獻辭被大幅刪改後刊登。其後《南周》於微博發文指並非受到干預,但其部分員工得悉後,卻聯署指《南周》官方微博已被收繳,他們並同時發起罷工抗議。而在週一(1月7日)早上更引來過百名民眾到報社獻菊花及舉紙牌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