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子女管教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道出了幸福及不幸家庭的狀況。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在其著作《家庭生病了》及《故事從家開始》中提及的有病兒童,其實不是兒童的問題,而是家庭出了問題。
當AI報紙出版時
2025年3月18日,意大利報章《頁報》(Il Foglio)推出了全球第一份人工智能(AI)報紙——《AI頁報》(Il Foglio AI),[1] 它既有紙本也有網頁版。
堂會愈縮只會愈萎縮
社會變,教會亦變,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的疫情,在社會撕裂和移民潮的夾擊之下,《202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的結果一如所料,幾乎所有指標齊齊向下滑。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一鏡到底反映青少年困境
Netflix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被英國《衛報》的劇評人稱之為「幾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該劇共有四集,故事以13歲少年Jamie涉嫌以刀殺害同學的事件作為開端,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呈現英國校園朋輩間的相處、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自我形象及對女性看法等),與及親子關係疏離等情況如何令悲劇釀成。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4月)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明光社開放日2025
2025年3月29日是明光社的開放日,當日的活動分為五個時段舉行,由本社董事和總幹事分享我們關注的各項議題和介紹我們的工作,全日約有100人次出席活動。
子女嚷著要手機,父母怎麼辦?
繪本插畫,讓小天賦有大發揮
過去的4月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贊助下,明光社推出了「『愛.童行』:畫出彩虹」計劃,在剛過去的4月,此計劃推出了兩場繪本故事書工作坊,當中共有17位高小至初中的學童參與。
愛在不言中——言語障礙孩子教曉我的事
筆者年幼時說話發音不準,會將「哥哥」說成「多多」,在小學二年級時經學校轉介到當時教育署的言語治療服務接受評估,重新學習發音。多得言語治療師的幫助,讓昔日口齒不清的我,長大後成為一個「靠把口搵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