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特朗普訪問波斯灣三國: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
2025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沙地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這三個波斯灣地區的國家。這次訪問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時刻,突顯了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新戰略。這些國家經常被歸類為「穆斯林」、「中東」或「阿拉伯」國家,很容易被誤解為一整體,其實,她們的政治意識形態、戰略利益有顯著差異,甚至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與衝突。
是旦主義
《是旦主義》一書的作者許龍杰是位精神科專科醫生,他提出「唯有認真地是旦,才能對抗現實的荒謬」。本書不談深奧的理論,而是從診療室裡的真實對話,以及日常生活的困局中,提出另一條情緒出路。「是旦主義」(sidanism)提倡的絕非消極躺平,而是主張「認真的事是旦,是旦的事認真」。
存在的藝術
或許有不少人聽過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但它只是「藝術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除此之外還有《聆聽的藝術》以及這次會介紹的《存在的藝術》。
如何回應孩子對手機的呼喚?
現代人的互動正在悄悄改變,智能手機作為「24小時隨身連結工具」,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相處、與世界連繫的方式。餐廳裡常見到同桌家人一起吃飯卻各自滑手機的畫面,這種「人在心不在」的狀態,反映出親子關係面對的難題——當孩子開口要手機時,家長不僅要決定是否給予工具,更要深思如何協助孩子在虛實世界間取得平衡。
如何擺脫復仇循環?
復仇心理離我們說遠不遠,說近不近,但每個人總有經歷過想復仇/報復的時刻。復仇心理一旦出現,便會使人坐立不安,想令仇敵盡快受到該受的傷害,亦即是企圖用傷害他人的方式紓緩自己所受到的傷害。前陣子在Netflix上架的劇集《混沌少年時》,講述青少年面對的校園欺凌問題,有學者便指出,本港約有八成的校園暴力屬於受欺負的復仇者所為。
總有出路——一本正向教育的生命繪本
人生就像迷宮,有順境亦有逆境的時候,前路充滿抉擇,而如何抉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以上的說話並非只適用於成人,對孩子亦一樣。隨著他們年紀日長,他們開始有獨立的思考,面臨不同的十字關口,或許會感到徬徨,這時候正需要旁人更多的支持、引導及鼓勵,認識正面思維,幫助他們減少負面的情緒,以致他們日後在待人處事上,常存感恩、盼望的心。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子女管教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道出了幸福及不幸家庭的狀況。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在其著作《家庭生病了》及《故事從家開始》中提及的有病兒童,其實不是兒童的問題,而是家庭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