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有助宣揚正向教育

梁鈞陶   |   明光社前事工統籌
21/07/2025

在基金項目贊助下,明光社出版了生命繪本《總有出路》。為了介紹這本繪本及推動正向教育,本社於6月24及25日舉辦了兩場「正向教育線上導師訓練」,分別邀請了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深培中英文幼稚園校長黄月麗女士於兩天的網上訓練擔任講員,而同場也邀請了綠腳丫親子讀書會創辦人及《總有出路》繪本顧問柯佳列先生在當中分享繪本的教育理念。

明光社

黃靜雯博士以「希望在明天」為題,分享到小學生抗逆力的黃金三角;她認為孩子的抗逆力像一棵小樹苗,需要有陽光(鼓勵)、雨水(挑戰)和支架(成人的支持)才能健壯成長。她又指培養抗逆力好像教孩子乘坐地鐵,要到達目的地孩子要學懂轉線(調整方法)和尋找出口(找資源),同時也要接受偶爾有搭錯車的可能(接受失誤)。她鼓勵參加者,只要多給孩子自行經歷、逐步嘗試和重組的機會,他們就會愈敢面對挑戰、找尋出路。

 
明光社

而黄月麗校長分享到她的教學經驗,她認為正向教育理念中,好奇心、心流(享受所做的事)、成長思維(擁抱挑戰)、感恩和仁慈(愛人愛己)對幼稚園階段的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從認識自己、親身經驗,到表達感受和欣賞他人,都是孩子必修的課題。而藝術欣賞和社區關懷活動,可以讓孩子學習觀察、辨識情緒和傳遞愛的訊息。透過一些由孩子主導活動,老師和家長都可以更多聆聽孩子的聲音和發現他們的潛能。她鼓勵家長多與孩子建立共同經歷,這對親子關係和孩子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明光社

《總有出路》繪本顧問柯佳列先生則表示,兒童正處於自我探索的階段,而閱讀繪本可為他們提供一個探索自己的空間,故事往往會反映出現實生活的一些矛盾,社會對人的期待,以及人自己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中間是存在矛盾,在閱讀故事時,小朋友可以去選擇,了解「我」想成為怎樣的「我」。而一個良好的共同閱讀(共讀)過程,能讓大人與孩子有一個平等對話的空間,讓孩子可以表達看法和心情,也體會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和受到關注。

柯先生提到,閱讀繪本有助建立兒童的品格,而兒童閱讀繪本的心理歷程有六個階段:一、投入,兒童想知道繪本故事的發展;二、認同,兒童透過故事看到自己,和建立一些情感上的連結;三、投射,兒童嘗試用自己的智慧為故事中的主角解決當中的問題;四、淨化,兒童會稍為從故事中抽離,並思考自己閱讀時的反應;五、領悟,兒童會將自己與故事中的人物比較,重新認識自己面對的問題;六、應用,將閱讀過程中的領悟轉變成自己未來的行動力,模擬新的行為模式。

他鼓勵老師成為孩子與繪本之間的橋樑,帶動孩子進入每個部份的討論。他介紹了《總有出路》的故事,以及它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的心理歷程。故事先從一個困局開始,幾位主角都迷了路,故事的發展會引導讀者尋找答案,尋找出路。

  1. 三位主角有不同性格和特質,讀者會對他們產生「認同」,明白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孩子也可從中看到自己,想想自己像哪個人物?或是有其他可能?
  2. 從三位主角的經歷,孩子會有所「投射」,想辦法為主角解決問題,並練習解難。
  3. 孩子從故事中「領悟」到不同的路都能到達終點,而心態比方法更重要,所以當面對困難時,要學習保持積極,有所期盼。

最後,柯先生又建議,除了共讀和討論,老師還可以將《總有出路》繪本製作成圖畫卡,讓學生按自己的邏輯為故事情節排序,述說自己的版本。兩場導師訓練的反應都相當正面,參加者覺得當中的內容都對教學很有幫助,也能幫助他們如何善用繪本教學。我們感恩能與教育界一起推動正向教育,幫助孩子常存盼望、善用天賦,勇敢尋找成長路上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