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好接觸」與「壞接觸」
筆者從事性教育工作多年,當身邊親友們步入婚姻,生兒育女,小朋友漸漸長大,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親子性教育,父母有份與生俱來的責任。於是他們都喜歡問我:「性教育到底應該怎麼教啊?」現嘗試就以下主題分享一下筆者的看法。
主題:
「好接觸」和「壞接觸」
社運新聞分析系列:說了fact check 等於fact checked?
7月21日元朗「無差別車站傷人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翌日更產生極大的恐慌,到處都有聲稱「fact checked(已求證)」的訊息,例如「fact checked,今晚三點開始,白衫見到黑衫就打,打到10點」,接著商場店舖一間接一間關門,元朗、屯門突然彷彿進入宵禁死城的狀態,最後事件不了了之,沒有所謂的恐怖襲擊。
一種慢慢被轉變的氣氛
昨晚(元朗西鐵站襲擊事件後的晚上)看到一位好友在臉書的一篇分享,他說他日間穿了一件自己很喜歡的白色T裇出外用膳,無論他走在街上、餐廳用餐或到店舖中選看白色或黑色上衣,都被人「眼望望」,上下打量。其實他也有分享到自己也有看其他人在穿甚麼顏色的衣服,大家走在街上,「從不同的人眼中感受到很複雜的感覺,好像包含了懷疑、距離感、猜疑、不信任……」
糖果性教育:不可跟別人回家
有次女兒向我討棒棒糖吃,我忽發奇想,手裡拿著棒棒糖,問她說:「如果放學時,街上有一位哥哥把糖送給你吃,要拖著你到他的家,你會跟他走嗎?」女兒望著那枝棒棒糖,眼睛閃閃發光,對我笑著點點頭說:「好啊!」。我頓時崩潰了!原來小時候媽媽說糖果拐子佬的故事,是真的!
回應社會議題其實可以很多元
對於不少教會來說,面對具爭議的社會議題和政治一樣,最好都是避之則吉,特別是在雨傘運動和最近《逃犯條例》修訂期間,弟兄姊妹因為政見不同而爭吵、甚至分裂的問題,在在困擾著不少教會的領導層。不過,現實是這些問題避無可避,鴕鳥的宿命只是任人宰割。
兩種思維 兩種人生
「思維」一詞對大部份人來說並不陌生,聖經中雖然沒有思維一詞,但卻有思量,如:「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二十三7),或用心來代表人的心思,如「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思維的好壞,會影響人的一生。在此,筆者想與大家分享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莫讓社交媒體主導自己的一切
在馬來西亞曾經有一名少女於網上社交媒體Instagram發帖文,詢問網民她應該選擇活下去還是死亡,竟然有近七成網民投「死亡」一票,而少女亦「順應」了民意,在數小時後跳樓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