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從基督教教育到生命教育
基督教教育(附1),其實就是「生命的教育」,因其不單是著重學生生命的成長,更是關心學生生命的改變,是藉著上帝的大能去改變人生命的一種教育──從缺乏自信到建立自信、從沒有自愛到愛神愛人更愛自己。我們可以簡單從「信望愛」和「真善美」的兩個進路看如何在基督教教育中實踐生命的教育。
西方教育為何失敗?
首先,必須要界定本文要討論的主要名詞,何謂西方性教育?西方是否只有一套性教育課程?事實上,對如何推行性教育不同的教育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但自六十年代起,西方心理學界流行人類潛能運動(Human Potential Movement),放棄傳統道德教育強調的培養個人道德操守,轉移提倡幫助學生認識清楚個人的價值,而不是由上而下的強加成人信念在年青人身上,這種所謂澄清道德理念(moral rea
「生命、倫理」如何教?
近年,我們常在報章上發現不少有關學童自殺或欺凌的新聞,究竟香港的教育制度要加添什麼元素去解決現今的青少年問題?推行「生命及倫理並重的教育」課程可能是一條新的出路!
為此,我們走訪了三位教育界人士,了解他們對有關教育的心得和意見。
生理與倫理兼備:與傳媒爭分奪秒的性教育
無「性」不歡是今日傳媒資訊的特點,活在色情資訊氾濫成災的年代,青少年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為被「解放」的下一代頭痛!作為關注性文化的機構,明光社豈能袖手旁觀?本社於10月底推出《性、愛與婚姻──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教材套,探討六個青少年較為關注,且較具爭議的課題,包括色情文化、男女大不同、戀愛、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及同性戀。
「猥褻」的階梯
十多年前,「性」公子和「騷擾」姑娘互不相干,各有各生活,很少走在一起。在城中,維持法紀的捕快「非禮罪」任重道遠,肩擔著保護城裡被侵犯的人的安全。
子女迷「網」 家長迷惘
根據明愛在今年五月一份有關青少年上網習慣的調查顯示,有二至三成的中學生每天花近五小時上網,更加有一成的中學生每天上網十小時。敢問作為家長的你,扣除每天上學、食飯、睡覺的時間,貴子女每天還剩下多少時間與你『溝通』?
輔導同性戀者的感想
於傳媒上我們很多時看到一些勇於站出來的同性戀者,常自稱同性戀者的身心都很健康,享受著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事實上不少同性戀者都面對著各樣身、心、靈的困擾和掙扎,他們其實是極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接納,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矛盾掙扎。
走過同志路
我們所指的同性戀過來人,實際是一些已悔改,脫離了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基督徒。他們定意離開同性戀的誘惑,將生命交託給神。因著信靠神,他們低落的自我形象及同性戀的轄制,逐漸得著改變。
當你發現兒女是同性戀者的時候……怎麼辦?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個案,反映了一個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原來是同性戀者的時候,一些普遍的情緒反應和掙扎:
「通識」 @ POP SONG
最近耳畔常傳來「做隻貓做隻狗,不做情人,做隻寵物至少可愛迷人……」短短幾句歌詞,歌者賣力,聽者亦痴醉。若說流行音樂反映一代的精神面貌,恐怕現已由「同人唔同命」的失戀嗟嘆,進化到「人不如狗」的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