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從鸚鵡在線聊天看溝通的重要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09/05/2024

鸚鵡與人類的溝通方式很相似,在面對面時,也是透過聲音傳遞資訊、情報;亦用肢體語言補充,強調無法透過聲音表達的情感或意志。鸚鵡亦人類一樣是群居動物,有報道指出,如果牠們太孤單,欠缺互動、玩具,會導致牠們出現心理問題,行為上甚致會有鳴叫、拔毛自殘等行為。

拆解恐懼情緒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17/03/2021

近日不少人在談社會局勢,不時都有很多情緒化的反應,當中尤以恐懼為甚,驚被捉,怕被害,收到恐嚇短訊,人心惶惶。很多人念茲在茲的說不少人叫自己離開,不要留戀;又有些人擔心自己去到外國生活會被歧視和欺凌,不會很快樂,進退之間也充滿著擔憂和恐懼。

逆境.重建.復原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剪影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1/2021

2020年11月6日,研究中心舉辦了「逆境.重建.復原」週年研討會,在此與讀者重溫當天的一些剪影。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

從創傷到復原

李耀基醫生
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先後任職於聯合醫院、葵涌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等精神科部門。在不同精神科相關的範疇,如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成長,以及各種心理治療有較大興趣及有較多涉獵。曾有十多年時間在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部門服務。
05/11/2020

引言

最近一年多在香港人的生活裡,「創傷」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從2019年6月開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觸發的武力衝突及人際關係撕裂,以至新冠肺炎所引起恐慌、不安及憤怒等情緒,都叫大家關注到巨大壓力對精神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