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OKAY TO NOT BE OKAY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3/05/2024

你好嗎?

經歷過大起大落的這些年,很多人都關心香港發展會不會是「到此遺址」,還是就此由亂入治,再由治及興,大有前途。當然,在今時今日,香港這個大城市如何發展下去,實在由不得筆者這樣的「小人物」去說三道四。在「大城」之下,我們這幾年不斷的講述「小理」,在社交平台發放的「大城小理」節目,原來已有三年多的光景。但正正在大道理頻頻出現時,我們見到的,更多的是不少人的徬徨、失意、傷心,就是一句:「這城市變了,而I’m NOT OK」。

或許,在關心這城的股市能否收復失地,經濟能否追上疫前光景,樓市會否再度暢旺,香港是否能成為盛事之都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真心問一下自己:你還好嗎?

香港人真的「NOT OK

在此,請各位讀者原諒筆者在這裡「持續放負」。你或許以為是筆者太悲觀了,「睇唔到由治及興帶來嘅好處」,但實情就是,不少香港人在這些年間,活得並不快樂。在2023年9月,有社會企業與東華學院發佈了一項名為「香港整體開心指數」調查的結果,在向受訪者了解他們的個人快樂感、心理資本、價值觀、社會幸福感、外在環境因素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態、抑鬱情緒症狀及個人特徵八大範疇情況後,歸納出「香港整體開心指數」,指數以10分為滿分,2023年只有5.88分,是自2018年以來最差,創五年來的新低,也是首次跌破6分。[1] 細看調查結果,就會感到問題嚴重:在調查中發現,有24%受訪者自覺「不開心」,比2022年上升達一成;每10個受訪者中就有一個人幾乎每天都出現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的情況;有12.8%的受訪者則幾乎每天出現入睡困難、睡不安穩或睡眠過多的困擾;16.8%受訪者經常感覺疲倦或沒有活力,10.9%受訪者幾乎每天做事都提不起勁或無樂趣。而最叫人憂心的是:認為自己精神不健康的受訪者,由2022年的16.7%,增加到2023年的29.7%。[2]  

很多人以為香港人唔開心,多是因為「經濟不景、生意唔好、商店執笠」。如果經濟好起來,人人有錢,香港人就會開心了,就會無事了,不過情況剛好相反:有調查指出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愈高的地區,快樂指數往往會愈低;愈年輕的受訪者,快樂指數也愈低。年輕人的快樂指數偏低,箇中原因或許與他們對前景悲觀、難以向上流等因素有關(這些原因在本文不會再探究了,你懂的)。[3]

IT'S OKAY TO NOT BE OKAY

經歷了大城市這些年的高山低谷,經歷過大城市風光的日子,香港恍若自高下滑,風光不再,被鄰近城市超前趕上,看來更是前景無望。在面對不明所以的前路時,人們當然會感到沮喪,但也得繼續過日子。或許,我們都要學習一下:IT'S OKAY TO NOT BE OKAY。可能你從網上韓劇中看過這標題,但本文並不是想探討這套韓國神劇如何成為收視冠軍,或是討論劇中主角如何與精神病患者同行,而只是想說單單一句原話:你作為你,就已經夠好了——唔OK,其實也是OK。

要將IT'S OKAY TO NOT BE OKAY「強行翻譯」,真是很為難。香港人在中西文化融合的環境中生活,早就可以雙語並用,並可帶出比原話更好的詮釋:「得唔得都得,就算『唔掂』都唔係問題!」有人可能覺得這句「唔得都得」是一句「偽正能量」的說話,但相比那些「你一定掂㗎!」,甚或「你唔可以唔掂!」的「正能量」口號,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意識,人生成功只能是winner,否則就是loser的想法,這才叫人窒息。

其實,你和我都只是正常不過的凡人,不論在工作上、或在生活中,問題天天都多,負面情緒一定會不斷累積,這是OK的!有時候,容讓自己嘆一下氣(聖靈不也是會用說不出來的嘆息來為我們禱告嗎?)負面少少,放負少少,其實也是OK的,因為我們總要有個出路,去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正如以弗所書四章26至27節對信徒的勸導,當中要留意的是:保羅不是說不可以生氣,他甚至沒有提及人們生氣的原因,或是評論誰對誰錯,該不該生氣等問題,而是勸信徒「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帶著正面而堅韌的態度,去明白生命中總有些NOT OK的事情,其實這才是叫人成長,成為羅馬書五章3至5節所言:「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那樣,我們可以怎樣面對NOT OK呢?有人建議吃一頓美味的飯和睡一個美滿的覺,滿足一下自己;或是阿Q一點,用「逆思維」的精神去消化和面對難題;正面一點的,就是從負面情況中學習,作出反省,總結經驗,再提醒自己以後如何做得更好。[4] 由此再想,筆者想到的是「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在不OK的社會中,我們雖然未必有能力變天,但至少可以在面對不合理的事時不去做一個幫兇,而做一個對得住天地的好人,如那七千未有跪拜巴力的人一樣(王上十九),其實已經很OK了。

人生是否OK不在於成就

不期然想起近期上畫的一部電影《奇蹟列車》(英文片名是:One Life)。這部劇情片根據英國人道主義救援者尼古拉斯.溫頓爵士(Sir Nicholas Winton)的真實故事改編,而其實溫頓先生自己也經歷了一段NOT OKAY的人生故事,1938年二戰開始之前,當年29歲,於倫敦股票行任職經紀,從來與政治及戰爭沾不上邊的溫頓,本來計劃到瑞士滑雪度假,但臨時收到他在捷克工作的朋友邀請便改變了行程。歐洲幾個國家原以為《慕尼黑協定》讓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德國就會滿足了,然而希特拉其實已盤算更大規模的入侵計劃。在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捷克,大批猶太人家庭被追捕,生活條件惡劣,無法逃離捷克。溫頓在了解當下的形勢後,決意展開計劃拯救當地的猶太兒童。當時英國政府容許這些面臨被驅逐出境的猶太人孩子到英國居住,但官僚列出的條件相當嚴格苛刻:他們既要為孩子尋找寄養的家庭,配對之後,還要安排交通,讓他們坐火車由捷克到英國,並要為每個孩子籌集高達50英鎊的費用!在溫頓與他的家人和朋友的努力下,他們最後安排了八次營救行動,總共救出了669位猶太兒童到英國。可惜的是在最後一次行動原本可以營救最大一批兒童,但因為出發時遇上德軍入侵波蘭令二戰爆發而不能成行,令250位兒童大部份都未能逃脫。溫頓為此終身抱憾,也從不向他人透露有關營救行動。

而在50年後的1988年,當溫頓在清理辦公室的雜物時,其妻子發現了大量當日拯救行動的文件,當中更包括記錄了所有的兒童名單。他的妻子將這些文件交給傳媒機構,最後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成紀錄片《這就是生活》(That’s Life),當中講述了整個故事。不知情的溫頓被邀請參加演出並被安排坐在觀眾席的第一行,同時也邀請了一批他協助拯救的兒童到節目與他見面,場面十分感人。溫頓先生後來除了被捷克和英國表揚,更被以色列稱揚為「國際義人」。

人的一生是否OK,有時其實不在於實現目標,成為勝利者,而在於有沒有好好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奮鬥過。當我們堅持過,努力過,無悔無怨,無愧於心,其實已經很OK了。


[1] Kennis Wong:〈10.10世界心理健康日!港人開心指數跌破5年新低!點解照顧者精神狀況最差?5大改善心理健康建議〉,「etnet健康大晒」,2023年1月10日,網站: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105649/10.10世界心理健康日!港人開心指數跌破5年新低!點解照顧者精神狀況最差?5大改善心理健康建議

[2] 香港開心D:〈【2023年度香港整體開心指數調查】出爐啦〉,「facebook」,2023年9月28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05284594969874&id=100064650198010&paipv=0&eav=AfYuT-RAYvokBPIp7hIBlLiWEtdn5oXklWTKniDlxhhakceUOVYCXaLl9YaWAFPIJGk&_rdr

[3] 〈【快樂指數】港人快樂指數亞太區包尾,越年輕越不快樂〉,「Business Digest Editorial、yahoo!財經」,2023年1月11日,網站: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快樂指數-港人快樂指數亞太區包尾-越年輕越不快樂-043514879.html

[4] Chit-Chat和你傾:〈喜歡這句說話:It’s OK to be NOT OK!正常人是需要間放負的!分享3個我放負後回復正面的方法。〉,「Amy be Career」,2021年5月30日,網站:https://amybecareer.com/2021/05/30/ok-to-be-no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