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給同性戀者的盼望
20/09/2010
何志滌牧師分享內容:
「信仰為同性戀者帶來盼望。」這不是一句疑問句,而是一句肯定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真誠地與會眾分享他在牧會期間,如何看見同性戀者因著信仰而重拾盼望,在信仰群體中得著關懷以及被神的能力改變。
「信仰為同性戀者帶來盼望。」這不是一句疑問句,而是一句肯定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真誠地與會眾分享他在牧會期間,如何看見同性戀者因著信仰而重拾盼望,在信仰群體中得著關懷以及被神的能力改變。
基督徒面對同性戀者,往往會手拿聖經,一段段的教導,配合著懲罰,以為有了規條,加上審判,他們就會「改過自新」變回異性戀者。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研討會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事實並不如此。要與同性戀者相處,要時間,要心思,更重要的,還是愛。
有沒有人確實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同性戀者?有的說百分之三,有的說百分之十,不論正確答案如何,也不影響一個事實──社會上有不少同性戀者。學校、公司、教會、家庭之中,都可能有同性戀者存在。既然同性戀者就在我們身處的圈子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與他們接觸,而且更應該主動地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呢?
在《論語》〈子路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謂君子既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任何事情都必定經過獨立思考,不會隨便認同;而小人則不重視原則,容易認同別人,卻不能與其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
近年在香港有一些團體積極推動性開放,也有一些道德保育團體提倡性節制,反對性解放,並關心社會道德(如賭博),他們也會積極參與公共討論,如登報、一人一信、遊行集會。這些手法是民間團體(包括批評道德保育團體者)經常使用的,然而當基督教團體使用時卻被猛烈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