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給同性戀者的盼望

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9/2010
何志滌牧師分享內容:

「信仰為同性戀者帶來盼望。」這不是一句疑問句,而是一句肯定句。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真誠地與會眾分享他在牧會期間,如何看見同性戀者因著信仰而重拾盼望,在信仰群體中得著關懷以及被神的能力改變。

兩個失敗的見證

何牧師多年前認為信徒都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未有想過信徒仍會是同性戀者,以致他未能好好地處理同性戀者的問題。因此,當何牧師知道某個同工是同性戀者時,他除了驚訝,便不知道可以說什麼、做什麼,默默地容讓那位同工自動請辭。另一次,他知道一位將要受浸的信徒是同性戀者,他掙扎是否要等待這位信徒完全改變後,才容許他受洗,最後,這位信徒離開了教會。何牧師明白要成為「新造的人」,的確不容易,而他亦在聚會中公開承認這不是信仰的問題,而是他的問題,他不曉得用信仰關心他們,與他們同行。

兩個成功的見證

何牧師分享在過去數年,教會有很大的轉變,傳道人開始懂得與一位同性戀者同行,關心他,甚至給他事奉的機會,讓他不會感到自己是另類。因著這種接納,他願意受洗,也願意站出來作見證,公開表示自己過往是同性戀者,但信仰大大地轉變了他的生命,他經歷了神很大的醫治,雖然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他最終可以過一個得勝的生活。另一位同性戀者,也因著傳道人及弟兄姊妹的接納及關懷,讓她重拾對自己性屬身份的自覺,其後與傳道人分享神在她生命中所帶來的轉變。

何牧師指出我們都犯了大大小小不同的罪,無人可以說自己無罪(約八1-11),但耶穌卻揀選我們成為他的朋友(約十五章14-16),這意味著當我們在軟弱當中,在失敗當中,仍要相信信徒是有能力去面對一切困難。他自言昔日不曉得如何處理同性戀問題,到後期,他與一班同工學習以聖經所言的真理關懷一班同性戀者,通過信仰幫助他們轉變。

最後,何牧師強調轉變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幽默地以自己的減肥歷程作比喻。為了減磅,何牧師必須不碰油、不吃甜,這是一項操練,也是一個過程。所以,一個人要在性格上,甚至在性傾向上作出轉變,更加不是轉眼之間的事情。信仰是一個歷程,成聖是一個過程,都需要時間,但無論如何,因著信仰的緣故,同性戀是可以轉變的。
 
 

鄭金城牧師分享內容:

在這次聚會中,曾與同性戀者同行的鄭牧師認為任何的專業人士,都比不上過來人的分享來得有力。因此,他播放了一段短片,內容是一位勇敢為主作見證的過來人的自白:

對同性有感覺

這位過來人表示自己的原生家庭大多數是女性,加上小時候受過同性性侵犯,因此自己有女性化的傾向。到了初中生理產生變化時,他發現自己對同性有感覺,可是,對異性的感覺卻不大。當他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時,不敢向人表示,也不懂得從那裡尋求幫助。
 
結束學業,踏入社會,他承認當時對他來說,外面世界多姿多采,到處充滿誘惑,吸引力十分大,也很容易接觸同性戀的圈子,找到同性的朋友。最初他很享受同性的性樂趣,但後來,他卻感到很羞愧,心靈很空虛,很想斷絕這種生活。可是,他又十分沉醉於這種罪中之樂,經常徘徊於放棄或繼續的拉扯之中,他感到自己很痛苦,卻又不能自拔。

絕望中的希望

真真正正想改變同性戀生活,是當這位過來人發現自己患上了愛滋病,那時他頓感絕望,甚至打算自殺了結餘生。然而,當時似乎有一把聲音提醒他:你若自殺,不但對不起家人,也對不起神。
 
自從發現自己患病後,他決定改變,因為他不想帶著遺憾離世,他重返教會過正常團契生活,他認為信仰給他很大的鼓勵,透過禱告及讀經,知道神原諒了他。信仰不單停留在他身上,亦透過他延展到他人身上,他勸諭前伴侶不要再在同性戀圈子打滾,以免如他一樣染病,也勸戒青少年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同性戀經驗愈淺,改變的機會愈大。

與同性戀者同行

鄭牧師回憶另一位弟兄臨終前住院期間,不忘關心同房另一位愛滋病人,教會亦完成這位同性戀弟兄生前的心願,為他施洗,死後亦在教會為他舉行安息禮拜,而他的私隱一直受到保護。

與同性戀者同行,兩位播道會牧者都認為不應有審判官批評論斷的態度,因為只有神才是最公義的審判者,牧者信徒都只是靠主恩典,學習做一位服侍者、同行者,與他們一起經歷與主耶穌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但願更多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在性方面更靠主得釋放,過著聖潔與神同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