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華

候任傳道人的牧養藍圖……我有話說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6/2023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多人都談論到,AI能夠搶走很多人的「飯碗」,特別是屬於單一技能、分析或與數據相關的工種,反而是與人有真實連結的工作,則難以被AI取代,也許這情況已在出現。相信在眾多職業中,牧者是其中一個最不怕被AI取代的「行業」,只不過,牧者雖然不會被AI淘汰,但香港近幾年,卻有不少牧者「自動流失」。

耶穌所飲的杯,除了「苦」,還有甚麼味道?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8/04/2023

「進入耶穌十架中,我要進到更深處,同進客西馬尼園,要與仇敵相遇;飲盡憂傷的苦杯,心靈破碎流淚,求主恩助,求主恩助,因我軟弱滿身罪。」

詩歌《進到更深處》,《青年聖歌綜合本(三)》

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7/05/2022

面對疫情的變化起伏和社會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街坊、一些正接受服務的受眾以至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有迥異的需要,教會及機構可以如何回應?2022年2月22日,本社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 ——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網上講座,邀請了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

自我物化比他人物化更可怕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4/09/2017

當我們提到女性被物化時,大概是指女性得不到應得的尊重,只被視為一種商品。除了她們的身材、樣貌被人恣意批評,她們更有可能被視作性幻想的對象。在物化的過程中,人們可能只關心她們的胸部有多大,腿部有多長,而不是她們實際上是一個怎樣的人。

 

好人做壞事 – 《創造》 與 《死亡筆記》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6/03/2016

很久以前,筆者看過一本小說,故事講述有一對夫婦,二人都是非常傑出的生物學博士,他們與其他學者一樣,都希望對造福人類社會有所貢獻。一天,太太刻意喬裝成一位老婦人,到銀行提出巨額現金,引誘劫匪打劫她,因為她與丈夫需要一個罪犯來完成他們的研究。夫婦二人深信,一個犯罪者犯罪,是與腦部某些物質有關,只要改變了犯罪者的腦部,他們便能成為好人。

《三人行》——「自以為是」的不同面貌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16

《三人行》是一套高調談論道德及人性盲點的電影。早在《三人行》在香港正式上演之前,導演杜琪峯及監製游乃海便已向傳媒表明此片的場景雖為醫院,但反映的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在這前設之下,筆者便明白了為何這間醫院沒有把悍匪、瘋子或植物人一一隔離,因為在現實中,你或許平時看不到他們,但他們卻真實地與你共存在同一個社會。

愛神便不能愛潮流嗎?

生命倫理對談第四回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9/08/2017

講員:張志儉博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高級講師)

潮流一定不好嗎?身為基督徒只可以愛神,不可以欣賞潮流嗎?我們如何學習欣賞潮流,甚至如何善用它成為與年青徒信溝通的橋樑?7月6日的晚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張志儉博士與大家一起分享他「追」潮流的心路歷程,從而為大家回應上述的問題。

代代失傳?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

吳慧華、李秀中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實習同學(香港神學院道學碩士一年級)
29/08/2017

2017年6月23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阡陌中心舉辦了一年一度的週年研討會。是次主題為「代代失傳?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旨在強調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及管教非常重要,也從而帶出父親及母親的角色有其獨特之處,彼此不能替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