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自以為是」的不同面貌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16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三人行》是一套高調談論道德及人性盲點的電影。早在《三人行》在香港正式上演之前,導演杜琪峯及監製游乃海便已向傳媒表明此片的場景雖為醫院,但反映的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在這前設之下,筆者便明白了為何這間醫院沒有把悍匪、瘋子或植物人一一隔離,因為在現實中,你或許平時看不到他們,但他們卻真實地與你共存在同一個社會。《三人行》主要透過三位主角的故事:一個悍匪(鍾漢良飾)、一個警察(古天樂飾)、一個醫生(趙薇飾),向觀眾表達出每個人都有錯,但往往人不知道自己有錯、甚至不承認自己會錯誤這番道理。
 
既然《三人行》想要為觀眾呈現每個人都有錯,那麼這三個角色的過錯分別是甚麼?先說悍匪,既然角色一早設定他是搶劫銀行的悍匪,很自然「打劫」應該是他最大的過錯。這種想法很自然,卻並不是導演及編劇最想說的,搶劫只是悍匪表面上的壞,他更深層次的壞,在於他自以為掌控了一切。從他被送進醫院那一刻開始,他便一直不甘心處於被動的狀態,為了挑戰警方向他非法開槍,他拒絕接受手術。其後,他更以琅琅上口的哲學、修改自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的日內瓦宣言等言論來控制警察及醫生的情緒,甚至成功地讓醫生間接協助他找同黨報復。他對警察說他經常笑,因為一切都在他掌控之內。
 
悍匪的過錯在於自以為掌控一切,警察的過錯在於他自以為正義。當同伴不合法地開槍,打傷了悍匪的腦部,而悍匪拒絕做手術時,為了保護同僚,為了把悍匪繩之於法,他不惜知法犯法,妨礙司法公正,強迫悍匪把指模印在一把手槍上,好捏造悍匪襲警、拒捕、開槍等罪證。後來,當他發現被悍匪玩弄於股掌之間,更與醫生聯手企圖殺了悍匪,他曾對下屬說犯法也是為了執法。
 
至於醫生,她的過錯則被設定為自以為可以改變生死。正正因為她認為自己可以控制生死,因此她把自己迫得太緊,對「盡力」的要求亦極度嚴苛,甚至認為只有自己才知道甚麼是盡力。此外,她忍受不到自己犯錯。在一次高難度的手術中,她不服輸的個性讓一個病人陷入昏迷,之後她還反問腦科主任她錯了嗎?她有問題嗎?
 
自以為掌控一切、自以為正義,以及自以為可以改變生死,只是芸芸眾生其中某三種的自以為是。其實,誰又沒有自以為是的時候?誰又完全了解自己的自以為是?我們的自以為是未必如三位主角一樣,但我們或許如那位手術後雙腳癱瘓的病人一樣,雖然錯誤是從別人開始,但卻只執著於他人的錯誤,變得自暴自棄,完全沒有意願去改變不堪入目的現況。
在這個著重外表的社會,我們的自以為是,又是否以貌取人?導演及編劇巧妙地打破了觀眾這一方面的自以為是,除了描述警員及醫生這兩位社會精英都有自己的問題,他們也刻意把悍匪塑造成高智商及滿腹經綸,連同他的同黨都有著社會精英的風範,一點都沒有悍匪的樣子,因此當中有人假扮成傳道人、律師混入醫院營救悍匪。在現實中,我們羨慕,甚至仰慕專業人士,但其實,專業人士及社會精英亦有他們的問題。
 
反之,一些經常被社會輕視的邊緣人士,他們又是否一無是處?戲中一個宅男形的病人,平時只懂在醫院打電腦,但他卻三次幫助了雙腳癱瘓的病人,是他最先發現後者的尿喉移位、是他最先發現後者想割脈自殺,最後,當警匪大戰,醫護人士只管驚惶失措的時候,更是他關心這位雙腳癱瘓的病人,把後者抬到輪椅上,讓後者有逃走的機會。
 
對筆者來說,《三人行》是一套沒有劇情的劇情片,最聰明的悍匪一早已被擒獲,雖然劇情有交代警方嚴陣以待,等待悍匪的同黨來營救他,但劇情發展下去,卻又沒有太精心策劃的拯救行動,反而是悍匪自己先逃離警方的監控。至於應該是高潮的警匪大戰,導演刻意用一個慢動作的長鏡頭來描述不同人如何面對眼前的災難。警匪自然在駁火,其他角色則有不同的反應,大多數自然是慌張地找地方躲避,但亦有一些人表現不一樣。一開始,醫生還沉緬於一個病人的死亡,對槍戰視若無睹,她後來才發現自己原來身處當中,卻又無能為力。而這位剛死去丈夫的太太,更是從頭到尾置身事外,她只是緊握著丈夫的手,流著淚凝望著他,對於掩沒於失夫之痛的她來說,沒有甚麼比緊握丈夫的手更重要,因為在手術前,他丈夫便緊握著她雙手,讓她安靜地坐在她旁邊。一個瘋癲的病人,除了驚慌,最重要的還是吃下面前的晚餐,因為他餓了。
 
如果,觀眾期待的只是轟轟烈烈的警匪槍戰,大概要失望了;但如果,觀眾期待的是一部描述人性的電影,此片應該不會讓大家失望。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