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受困擾青少年同行的教會
或許以前的年輕人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今時今日,學業上的挑戰、社交平台等種種壓力,都足以讓年輕人「早已識盡愁滋味,未賦新詞亦說愁」,年輕人的愁是真實的,每一位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或許並不相同,但相同之處在於無論身處哪一個社會階層——基層家庭、小康之家,又或是富有人家,都得面對一些不能逃避的問題。
或許以前的年輕人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今時今日,學業上的挑戰、社交平台等種種壓力,都足以讓年輕人「早已識盡愁滋味,未賦新詞亦說愁」,年輕人的愁是真實的,每一位年輕人面對的問題或許並不相同,但相同之處在於無論身處哪一個社會階層——基層家庭、小康之家,又或是富有人家,都得面對一些不能逃避的問題。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近四年,為了能來法國宣教,我打了兩針疫苗,同時「守身如玉」,盡量謹慎防疫,可是卻在10月1日終於守不住中招了。對於身在外地、又是心臟和肝臟長期病患者、又步入晚年的人來說,總會有多些憂慮,首先想到的是若有「長新冠」,我能否繼續「金齡宣教」,會不會就此為宣教路畫上句號。
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多人都談論到,AI能夠搶走很多人的「飯碗」,特別是屬於單一技能、分析或與數據相關的工種,反而是與人有真實連結的工作,則難以被AI取代,也許這情況已在出現。相信在眾多職業中,牧者是其中一個最不怕被AI取代的「行業」,只不過,牧者雖然不會被AI淘汰,但香港近幾年,卻有不少牧者「自動流失」。
花姐(黃慧君)這經理人在《全民造星》之後銳意栽培和調教這班「12門徒」,清一色男生,不sell靚女,雖然他們不是個個都英俊,但總會有令女生和太太們著迷的小鮮肉!
成員各有不同的性格
教協被內地官方媒體點名批評之後,政府立即宣佈全面終止和教協的工作關係。之後,又有左派報章不點名批評:「個別披著宗教外衣的團體,打著宗教自由幌子,透過活動散播亂港訊息,煽動教友參與反中亂港活動,卻享受宗教團體免稅優惠,間接用政府資源支撐違法活動。」又重申:「政府不應以公帑支持反中亂港組織」。有關指控相當嚴重,甚至會造成教內彼此的猜疑、希望弟兄姊妹能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不要墮入互相指控、篤灰、甚或獵巫的批鬥文化陷阱。另一方面,教會及基督教機構必須提高警覺,未來在一些社會事務上若未能符合官方的要求,亦有可能面對來自官方或非官方組織批評,而取消免稅團體資格有可能成為其中一度重要板斧。
教會雖然不是政治團體,但面對嚴峻的政治氣氛,在關心社會事務的時候,亦必須十分小心,不要隨便將一些本來並非絕對的政治及社會事務絕對化,因為《聖經》教導我們的往往只是原則,而政治許多時涉及的是判斷和選擇,教牧和信徒都不宜以一兩節金句,作為支持個人對政治問題的判斷,不要將政治凌駕信仰是十分重要的。
疫情、抗爭運動、移民、國際關係,排山倒海的事件從四方八面湧現,信徒群體在這個大時代要經歷抗爭疲勞、政治打壓、疫情禁令……教會要麼停止聚會,要麼辦網上活動,一堆本來恆常推出的活動全年取消,新活動隨時可能受到更多政策限制。不少人用「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一詞來形容今日我們這個改變。這真是範式轉移嗎?究竟甚麼東西改變了?
演技令人擊節讚賞的資深演員廖啟智弟兄因為胃癌安息主懷,短時間內香港電影圈失去了兩位實力派的演員:吳孟達和廖啟智,的確令人傷感。近期在網上許多人都轉載廖啟智在電影 《十年.本地蛋》的經典對白:「千祈唔好慣晒啊,就係我哋幾代人慣晒,你先至會咁樣。」面對今日的社會環境,對於基督徒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首先,不要習慣晒盲目順服。面對時局和疫情變幻莫測,法律上增加了不少紅線和灰色地帶,人心焦躁不安、欠缺平安的社會氛圍,許多市民感到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空間正在收窄,在社交平台和公開場合出現了寒蟬效應,敢怒而不敢言。教會作為時代的守望者,更有責任在這樣的時勢挺身而出,為了維護公平和公義而發聲,而信徒亦不應加入指鹿為馬、趨炎附勢的行列。當然,發聲和據理力爭並不代表事事要與政府和權貴對著幹,而是不要盲目順服,當看到政府一些政策有問題,例如在限制宗教聚會上欠缺清晰的理據;劏房政策上出現嚴重的不公;援助失業的措施未能對症下藥;選舉的民主程度大倒退等等,發聲並不代表要製造社會的矛盾,相反,是避免因為政策傾斜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衝突和不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