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基因可以決定人類的性態度及性傾向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7/11/2019
1993年Dean Hamer及其研究團隊表示已經在X染色體上找到一段DNA(脫氧核醣核酸),相信這與男性的同性戀有關。[1] 該研究受到不少人質疑,主要是因為其他研究團隊進行了相同研究,卻未能得出Hamer等人的研究結果。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07/11/2019
《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譯者:齊思賢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
青少年需要上一代的肯定及同行
李顯雋
| Holiness Camp召集人,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主修犯罪學,一直致力引導及培育年青人認識自己,發掘潛能,成為新一代有影響力的青年領袖。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 引言
性教育好好教
灌秀雲
| 灌秀雲老師:現任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中文科老師,助理輔導主任。有多年從事性教育工作經驗,曾任融洽教育主任。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馬迅榮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引言
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
張勇傑、熊嘉敏
| 張勇傑先生:現任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具10多年教授健康教育和情性教育經驗。 || 熊嘉敏女士:現任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曾任職中學教師及具多年教授性教育前線經驗。
29/10/2019
1. 引言
2019 文集——講者簡介
29/10/2019
陳永浩博士
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
陳永浩博士
| 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29/10/2019
在古代中國,學子入學的啟蒙書本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