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倫理

誰搶走我們的天賦?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9/10/2020

原文發佈日期:21/05/2018

即使你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沒有興趣,都不能否定一個事實:它們已經入侵人類的生活,並且開始搶走人類的工作……至於未來,更有可能搶走一些人類一直以為永遠不能被機械人取代的工種。

昔日莊周夢蝶,今日VR實現?

── 生命倫理錦囊 第33期
陳永浩、吳慧華
陳永浩、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7/03/2018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

 

VR、敬拜與教會生活……我有話說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4/01/2018

受訪者:關浩然牧師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

VR是英文virtual reality的縮寫,意指虛擬實境。用家只須戴上VR頭盔或眼鏡,配合電腦或手機,使用相關的應用程式,甚至簡單如搜尋YouTube中特定的VR影片,便可以藉著視覺等感官進入恍如實境的虛擬世界。

 

生物科技與美容.......我有話說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7/12/2017

受訪嘉賓:吳庶忠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整理: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提起生物科技,大都聯想到醫學方面的應用。在醫學上,生物科技可以有相當大的貢獻。2015年,英國倫敦已試做了一項以幹細胞治療老年性黃斑病變的手術。其實,人們在日常也會接觸到生物科技,美容產品便是其中一項。

AI,我有話說……

吳慧華
受訪者: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 天恩諾佑教席副教授) | 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9/11/2017

195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在達特矛斯(Dartmouth)會議上提出了「人工智慧」這個概念。他認為「人工智能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人所表現出的智能行為一樣。」61年後,現在的AI不單是行為上看起來像人,有的更是外表看起來像人。

小心於網絡所發表的言論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4/09/2017

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的環境中,我們彷彿可以暢所欲言,因為說甚麼似乎都沒有限制,亦看不到對方的即時反應,或可能造成的影響。但事實上,我們一時的衝「手」而出,寫了出來的說話,可能對接收者造成很大的衝擊,又或者收看者真的會去相信、去行動。不少網絡中出現的暴力或欺凌,很多時就是因為你一言我一語的評論、回應,未有顧及當事人的感受。自己以為開玩笑,結果卻可能鑄成大錯。

與青少年在手機文化中同行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4/2017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手機與我們可以說「密不可分」、「形影不離」!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及應用愈來愈廣泛,由與人溝通、處理工作事務,至上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網購、找資料、找地點、煲劇、看新聞、聽音樂、玩遊戲…甚至起床或提示吃藥的鬧鐘,都設定在手機應用程式內。人們已視手機為私人助理、解悶良伴,以及接觸世界的主要溝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