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倫理

人臉辨識與私隱

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19/11/2018

人臉圖像是人體生物特徵的一種,與個人指紋及虹膜等一樣,乃與生俱來,獨一無二且不可改變。雖然單憑這些「記認」,一般人都未必可以確定它們是屬於誰,但這些資料若與其他個人資料連結,就會成為能夠辨識身份的個人資料,亦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

抖音的道德爭議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在facebook的世界中,或者你會發現一些很奇怪的短片,例如有人在列車車箱內無緣無故地跳舞,打功夫,或者看見一些人在「咪嘴」唱歌,或者做一些令人很震驚的表情、動作。他們大多是年輕人,玩的多數是一款叫「抖音」(Tik Tok)的短視頻App(手機應用程式)。今年4月,抖音每天上線使用的用戶數目已超過9,500萬。

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

吳慧華
受訪者:李樹甘教授(香港樹仁大學 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 撰文: 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8/06/2018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俗稱虛擬貨幣基本上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思想。一提到貨幣的發行,基本上人們會想到貨幣經由中央銀行發行,即使不是中央銀行發行,也在政府的監控之下發行。加密貨幣的基本特色是去中心化,意味著不再需要管理機構和硬體設施,只要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所有的數據均可通過加密系統進行驗證,因此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被第三方攔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