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性倫理

鄭順佳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31/05/2001

性具多方面的意義,在此簡單的辨別性(sex)和性特質(sexuality)。性特質是由四層組構而成:(1)初生的性(natal sex)、(2)性身份(sexual identity)、(3)性別角色(gender role)、(4)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初生的性是指生下來之時,定嬰孩為男或女的肉體(physical)和生物(biological)特徵。

「靈」與「性」

黃麗彰    |    柴灣浸信會輔導中心主任
31/05/2001

 

編者按︰作者有十多年的婚姻輔導經驗並曾赴美進修婚姻與家庭治療,最近著作為《溝通不是萬靈丹─另眼透析現代婚姻》突破出版

 

性愛讓夫婦二人成為一體,在沒有掩飾造作赤露敞開的情況下,二人彼此契合,「性」是何等美的事情,它不但是肉體上的享受,更是靈性上的契合,在愛中夫婦無條件地彼此接納。

性文化的『甜‧酸‧苦‧辣‧鹹』

31/05/2001

一般人遇到『性文化』三個字,可能即時想到的味道是『鹹』!但是,除了『鹹』之外,現今香港傳媒展現的『性文化』,還有:───『甜‧酸‧苦‧辣』四種味道

性開放文化為牧養帶來甚麼問題?應如何解決?

莫江庭博士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助理教授、教牧輔導碩士課程主任
31/05/2001

驟眼看來,「性革命」或「性開放」是近代流行於美國一些大城市的景象。事實上,法國在十五世紀開始已經倡導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的信息。

解「毒」後現代公園阿伯(上)

李靈亮     |    明光社資訊幹事
31/05/2001

(編者按︰最近明光社搜集了一些學者關於「性」的言論,那些言論不單拆解現時主流性倫理,更代表一種沒有倫理底線對性的觀點。我們以「阿基」早上的在學校附近公園中的遭遇向讀者介紹這些言論。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留意各人的反應,看看那一種觀點最能代表您的立場。

扭曲了的「性」

區祥江    |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
31/05/2001

編輯邀稿時,為這篇文章點出香港時下性氾濫的背境﹕「香港人越來越開放談性,但與此同時傳媒及互聯網商亦看準性慾擴張所帶來的商機,而以不同形式提供色情資訊,雜誌隨書附送性感女郎小冊子,報紙有嫖妓指南,有線電視有成人電台等等。香港社會越來越性開放及強調沒有底線的多元性愛文化,這怎樣影響香港信徒呢﹖信徒如何自處呢﹖」

激流中的立場

李靈亮     |    明光社資訊幹事
31/03/2001

二000年十二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於立法會會議廳舉行了一個會議,當中第四項議程為「基於性傾向的歧視」,讓十四個關注該議題的團體及一位大學教授發表各自的見解、立場。我們將當天出席的團體的立場、訴求或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的意見整理成為以下的圖表。

雜誌論壇 愛在虛無混沌時

吳永康     |    明光社研究幹事
31/03/2001

最近有調查發現本港中學及大學生最想在性教育中認識「怎樣去愛」、「怎樣示愛」、「性與愛的關係」等等,時有青年人為各樣的情困自殘自殺,那不單是男女間的情困,更有同性間的戀愛迷陣、師生戀、父母未能滿足子女愛的渴望等等。

以「歧視」為包裝,推廣「同性戀」為實的「性傾向歧視條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01

過去十年同性戀團體得到不少重視人權人士的支持,取得了不少權益,但現時一些所謂消除歧視的工作實在矯枉過正!以至今日一些關懷愛滋的行動就像宣揚同性戀,政府亦撥了不少資源贊助宣揚同性戀的工作,而同性戀運動的發展

同性戀問題之一些感想

蘇穎睿牧師     |    播道會窩福堂牧師
31/03/2001

一天下午我正在教會的辦公室預備講章,從Laguna Honde醫院打來的電話找我說一位患了愛滋病的病人急需找一個懂華語的牧師談談。於是我便立即駕車到Laguna Honde醫院,找到病人所住的那層病房,裏面躺著數十個病人,都是非常孱弱的愛滋病病人,整個病房都充滿著一種說不出的愁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