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論壇 愛在虛無混沌時

戀愛=>亂愛=>戀性!?
吳永康    |   明光社研究幹事
31/03/2001

最近有調查發現本港中學及大學生最想在性教育中認識「怎樣去愛」、「怎樣示愛」、「性與愛的關係」等等,時有青年人為各樣的情困自殘自殺,那不單是男女間的情困,更有同性間的戀愛迷陣、師生戀、父母未能滿足子女愛的渴望等等。我們難以為青年人愛的迷思追溯原因,大概成年人---包括他們的父母也「身陷險境」才使他們有今日吧!有系統的性教育是迫切的但若果性教育不談愛又是否完整呢?要怎樣談愛說性才能為年青人解困呢?

年青人愛看的雜誌或多或少能幫助我們了解當中的問題。《Yes》及《Teens》是兩本以中小學生為閱讀對象的流行刊物,兩者都設有戀愛及性愛問答信箱,且看它們如何處理一些性愛難題。

三人亂愛與師生姦情

第512期《Yes》中的「Dr. Leung 少年性直線」?堙A信箱主持人面對兩個個案,一個是關於一位少年被他的已婚老師主動勾引,每星期與她做愛兩次。另一個是關於一位女士與一對孖生兄弟發生了性關係,而其中一個男主角是雙性戀者並且已患了愛滋病。兩個案例的讀者以大約三百字去描述他們的處境及問題,而主持人則以大約二百字去解答當中的疑問。猶幸主持人不純以性角度的進路處理這兩個明顯不單是性問題的個案。不過主持人的解答手法,筆者卻不敢苟同。

真愛足夠嗎?

在個案一中,主持人認為兩人的關係是「不倫之戀」,是出於情慾而不是愛情至上,他最後反問當事人並認為他要自行判斷應否繼續與他的前老師做愛,那是否恰當呢?至於案例二,主持人則認為當事人要是真的愛那位雙性戀愛滋病男子多於他的孖生兄弟,便「什麼也不用擔心」因為只要「兩情相悅,真心相愛,積極面對人生」便足夠!個案一中主持人似乎認為真愛是不足夠使兩個人「戀性」(上一代談「戀愛」,今日個人性慾至上變為談「戀性」),在案例二真愛又似乎是足夠使兩個人「戀性」!

找到心中所愛,是男是女又何足掛齒?

一個自稱「發現」了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的女子,問另一個《Yes》性熱線主持人MissSex關於自己性傾向及同性戀是否先天後天的問題,主持人一方面認為「既然找到心中所愛」便不必理會同性戀是先天後天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主持人又認為當事人「要好好想清楚」自己是否同性戀者!不是愛便足夠嗎?想什麼?怎樣想?(第516期《Yes》p.128)

上過床才知道自己是否同性戀者?

同一雜誌的另一個愛情信箱主持則在解答讀者來信時指出「點樣先知係咪基?首先要相信自已的感覺...不過係咪真係基,有時可能要上過床,感受一下係咪真係享受同性性生活先會清楚。」(第518期《Yes》p.159)

很多人也有一點孌童癖?

另一位在《Teens》的「Sex事Phone」主持人吳敏倫這樣回答一個關於孌童癖的問題,他認為那位讀者「可能有一點,但很多人也有一點」孌童癖。而那位讀者的處境是當他看完一套關於戀童癖的色情影片後,見到小女孩便有性反應。問題是到底那讀者心中的孌童癖概念與主持人的概念有沒有出入呢?其他讀者又知否「很多人也有一點」的孌童癖是什麼呢?這會否使年青人誤以為孌童癖是一個正常到「很多人也有一點」的性取向呢?(隨《Teens》vol.20附送的《Ants》p.63)
愛有原則可言嗎?

今天的年青人已不再如上一代般糾纏在應否發生婚前性行為,對於他們這可能已不是一個爭議的題目。若果戀愛對象的性別也是個人感受引導而作出的選擇,若果個人的feel已是一個壓倒性的因素能把一切理性因素壓平,愛及性還有什麼原則可言呢?切勿輕看多元性愛文化對新一代的影響,他們要在倫理上虛無混沌的年代中尋索愛與性、情與慾的座標。

其實,談性說愛又豈止雜誌呢?報章副刊娛樂版每天也有記者引領讀者從多元性愛角度看世界;週刊、流行情歌、互聯網等等也常有多元化性愛意識,或許這些「創作人」都充當了新一代的「性老師」。若果整全的性教育不再落實並在學校、家庭及教會中推行,新一代在未來十年的性愛觀及性愛行為會「進化」成什麼樣呢?由男女戀「愛」至男女男三人戀「性」!?誰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