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這麼遠,那麼近──善用通訊軟件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05/2014

早前有報道指英國一位89歲,名叫安妮的退休女教師,她因厭倦了現代的電子產品及快速的生活節奏,並自嘆「追不上」這種方式而決定前往瑞士進行安樂死。她認為坐在電腦熒幕前,人便如機械人一樣,而電子郵件更缺少了人性化的溝通。

平機會須按實情正視歧視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5/2014

平機會委員謝永齡在本月8日出席了於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審議會,同時出席會議的也有香港同性戀運動團體的代表。謝永齡在會上提出香港的性傾向歧視問題「非常嚴重」(very serious),但事實上到底有多嚴重?而證據在哪?

風雨飄搖的傳媒行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8/05/2014

繼《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之後,未出版的《香港晨報》又有高層被伏擊。雖然仍未知道動機,但兩宗事件已令到整個行業陷入危急的時機,特別是印刷傳媒,面對多方面挑戰:互聯網媒體享有時間上的優勢,可以比傳統媒體更快發佈新聞;此外,報紙紙價上升,其銷售量和廣告又遭免費報瓜分,收益不斷減少;部份經常反對政府言論的傳媒,近日更高調表示被抽廣告。新聞自由表面上未死,卻在慢慢遭「陰乾」。

公平貿易的故事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8/05/2014

城市發展倫理系列  項目二

 

開放的信徒群體 無分左翼或本土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8/05/2014

近年左翼和本土政治運動在香港沸沸揚揚,當中矛頭直指新移民及自由行。本土派稱他們為蝗蟲,損害香港人利益,更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關心新移民福祉及左翼人士則認為新移民既來港就該得到社會資源,以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成為真正香港人。左翼和本土派,在網上隔空對罵,兩派有時互相攻擊,令多元的公民社會敵意上升,對陣升溫。

父母才是最合適的戀愛導師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8/05/2014

三月有報道指一所中學因為禁止學生拍拖而公開拍拖學生的姓名,令「中學生應否談戀愛」再次成為城中話題。昔日這是中學辯論比賽的熱門題目,但現今仍然堅持反對中學生談戀愛的人相信已愈來愈少。
 

愛在抗爭蔓延時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8/05/2014

一言不合,繼而動武是過往不少衝突發生的原因,但現時往往是一言不發,首先動武。當一個社會不重視對話,彼此嚴重缺乏互信,而對抗性行動,甚至是肢體抗爭成為了社會運動的主流,大家只重宣示立場而忽略理性交流和互動,要就社會矛盾和分歧尋求共識便愈來愈困難。

手機遊戲似賭博 政府規管勿再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8/05/2014

近年手機遊戲如雨後春笋般湧現,大部份遊戲都有組隊的元素。所謂組隊,就是玩家透過不同的方式在遊戲程式中獲得不同的隊員,從而打敗敵人。增加隊員的方式,不外乎兩個:一、打敗敵人,將對方納入自己陣營,;二、用遊戲中提供的資源,以隨機形式抽到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