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遠,那麼近──善用通訊軟件
早前有報道指英國一位89歲,名叫安妮的退休女教師,她因厭倦了現代的電子產品及快速的生活節奏,並自嘆「追不上」這種方式而決定前往瑞士進行安樂死。她認為坐在電腦熒幕前,人便如機械人一樣,而電子郵件更缺少了人性化的溝通。
有人因著無法接受電子產品而選擇離場,但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離開電子產品才是不可接受的生活模式。已有不少父母投訴自己的孩子被手機及平版電腦等電子產品「霸佔」了,這些產品不但蠶食了孩子溫習的時間,更侵佔了與父母聊天的機會,因為孩子大多成為「低頭族」,無論與家人和朋友聚會時都是機不離手。
現代人的溝通模式是否真的如安妮所言,完全沒有人性化?又或是如一般人所想,只會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社工指出,使用電子產品不一定礙阻溝通,青少年一機在手,反而可以更常與朋友保持聯繫。至於那些不愛聽媽媽嘮叨而不敢接媽媽電話的人,也願意以WhatsApp回應媽媽的短訊。這並不表示新一代不著重溝通,只是他們更渴望自處,以及擁有個人的空間。
去年,維護家庭基金聯同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以及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進行一項名為「流動通訊軟件與家庭關係改善」的研究,發現有超過四成半的受訪父母都會每天最少一次,使用流動通訊軟件與子女交流,並且表示使用這種方式後,他們與孩子的關係變得親密。整體受訪者都同意使用流動通訊軟件會帶來一些正面影響;不過,絕大部分受訪者仍然期望以面對面又或是通電話與家人溝通,建立關係。
無論科技如何發達,傳統的溝通模式仍不能被流動通訊軟件取代。青少年在聚會中機不離手,是因為手機的魅力沒法擋?還是如一位社工所指,青年人在家庭聚會中低頭玩手機,只是害怕找不到話題,又或是避免與家人吵鬧。如果是後者,家長可能要多留意聚餐時的話題及氣氛,而不是只怪責孩子玩手機。
電子科技一日千里,要回到不靠電子科技溝通的日子是不可能的了。究竟電子產品是拉近,還是拉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這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使用者身上。如果使用者害怕別人打擾,過度追求個人空間,只願透過流動通訊軟件與他人溝通,這樣,在這些人手中,通訊軟件無形中拉遠了人的關係。相反,若使用者樂意與人面對面或以電話交談,通訊軟件便是錦上添花,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聯繫。電子科技如金錢一樣,本身沒有善惡可言,關鍵在乎人能否善用它。究竟是「這麼近,那麼遠」,還是「這麼遠,那麼近」,在乎大家一念之間。
《成報》 22/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