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為何要報死人新聞?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1/03/2013

一個人的離開,為何會成為新聞?近日,社會接二連三發生謀殺、兇殺及自殺事件,牽動社會情緒。可是,某大傳媒的報章,居然連續幾天以頭版頭條,將這些新聞以「揭秘」方式報道。當中,沒有一篇談及案件所帶出的社會問題,也沒有一篇提供處理家暴、青少年與家長代溝問題的方法,更沒有一篇講及私影時慘遭性侵的處理方法,更遑論提供一些輔導情緒困擾的服務資料。這些故事,彷彿在為愁雲慘霧的春天,添些眼淚。

關愛雙職婦女 由家庭開始

張勇傑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8/03/2013

在過往數千年的人類歷史中,主導世界、國家、族群及家庭的都一直是男性。過去女性的社經地位比男性低,女性需要依賴男性才能生存。直到近代婦女運動的興起,男女平等的概念才逐步為世人所接受,更將三月八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林煥光在維護誰的「良知」:論同性戀道德爭議和維家團體遭受到的歧視

洪子雲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17/01/2013

過去維護家庭團體基於道德理由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一直被人批評及標籤為「霸道」、「歧視同性戀者」、「恐同症」、「不理性」及「精神有問題」等。平機會主席林煥光甚至明言不立法就是「違反國際法及集體良知」,他大概認為反對立法的人都是埋沒「良知」的。這類的標籤不單是妖魔化道德上反對同性戀人士,更是將他們的道德關注轉移開去。
 

同居關係等於家庭?

朱景玄校長
新界校長會會長
24/02/2011

政府日前公布「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修訂版,調高二人及三人家庭的入息限額,但只能以家庭為單位提出申請。雖說受惠人數預計會增加48,000人,卻肯定會令部分既得利益者,失去享受這項福利的權利,結果當然是引起極大迴響,議員們亦乘勢發聲,爭取曝光率。

添煩添亂的同居交津

蔡志森
明光社總幹事
18/02/2011

政府官員的思維很多時真的很奇妙,明明是好事可以變成壞事,明明是簡單的問題卻可以弄得十分複雜,好像外傭稅和慳電膽事件。最近在新修訂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畫,又忽然為同居關係開創先例,將猶如夫婦關係的同居情侶,視作一個家庭單位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