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喻意著一個階段的結束
10月份在電影小組推出《V煞V for Vendetta》,背後原因是世界各地社運轉趨熾熱,「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不同國家陸續響應,而《V煞》面具亦成為社運的一個重要符號(symbol),它指向是怎麼樣的意義(meaning)呢?各自表述也需從文本(text)起步,閱讀電影《V煞》自然是分析的開始。
10月份在電影小組推出《V煞V for Vendetta》,背後原因是世界各地社運轉趨熾熱,「佔領華爾街」掀起全球不同國家陸續響應,而《V煞》面具亦成為社運的一個重要符號(symbol),它指向是怎麼樣的意義(meaning)呢?各自表述也需從文本(text)起步,閱讀電影《V煞》自然是分析的開始。
近日香港流行兩套電影,一套來自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作品《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另一套是來自台灣網絡作家九把刀自導的自傳式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
一部在兩年前,完完全全由印度製作及發行的產品,居然多次成為香港票房單日收入的冠軍,《三個傻瓜》(港譯《作死不離3兄弟》)可算是票房奇迹。
夏天,自然會想起陽光與海灘,本想藉著欣賞一套充滿笑料的法國度假式電影《謊心愛漫遊》(Little White Lies)來讓自己輕鬆一下,但原來惹笑的場景是帶我們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在看來深厚的友情間,常隱藏一些不能讓對方知道的小秘密,教人好好反思自己是如何對待身邊的好友!
筆者跟電影小組在一起五年了,還是先跟讀者們打聲招呼︰「你安好嗎?還在跟好萊塢的口味團轉嗎?」
3D電影自《阿凡達》的勝利成了電影院的救星,也給觀眾一個理由去放棄等候片刻而租買藍光碟,特效營造的立體感合理地讓劇本素質退居二線,觀眾期望只是追逐無止境的爆破。友人問:「《變形》適合小孩看嗎?」筆者在Facebook內的回應是︰「No La」你的意見又是怎樣呢?
程翠雲小姐與陳龍超先生推介電影《在一起》
如果朝早起來,一按著電視就有一個非一般的早晨節目,以誇張抵死、娛樂味十足的手法,來代替你過往每天看到傳統正經的早晨新聞及天氣報道,你會不會感到特別「醒神」?
明光社譴責聲明:
不滿食環署容許「3D肉蒲團」於年宵市場中售賣意淫產品
近來看過不少有關內地某電影的續集有過多產品廣告穿插於影片之中的批評,指片商硬生生要觀眾接收廣告信息,令人反感。其實現時無論是電影電視都有這種做法,只要細心觀看港產的影視作品,便會發現。
當電影檔期充斥著許多3D電影時,細味了一套基督教意味濃厚的童話電影《魔幻王國3之黎明行者號》,沒有多留意其3D技術,反而內容所提及的各種「誘惑」及「帶罪之身」卻令筆者印象更為深刻。
是次冒險之旅,沒有了大哥彼得及姐姐蘇珊並肩,弟弟艾文及小妹露西意外地與臭脾氣的怪癖表弟尤達斯一起被房間的油畫吸進納尼亞國度的大海,跟卡斯柏王子的船隊展開尋找七位勳爵的歷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