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退休信徒的事奉「撻火」……我有話說
受訪者:關黃潤珍女士(迦勒事工AJH創辦人)
受訪者:關黃潤珍女士(迦勒事工AJH創辦人)
教牧嚴重流失已成為當前香港教會面對的重大挑戰,在退休潮、移民潮和離職潮的帶動之下,有關教牧同工的招聘廣告每星期在教內的報刊都佔了幾版的篇幅,需要招聘同工的教會數以百計,當然,還未計那些招聘多時並無結果,自身經濟能力有限,或早已對登廣告請人心灰意冷的教會。不過, 挑戰雖然大,但有危同時有機,生死禍福很多時都是一線之差,主要視乎我們怎樣回應,而當前的挑戰也是我們重塑教會觀和事奉觀的一個大好時機。
大量教牧因為移民而流失實在令人感慨,我們必須反思究竟牧養是甚麼一回事?牧者究竟又是甚麼人?馬可福音第六章描述耶穌出來見有許多人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就憐憫他們,於是開口教訓他們;在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說好牧人為羊捨命,又說當狼出現便撇下羊逃跑的只是雇工,不是牧人,因為羊不是他自己的;祂又說祂認識祂的羊、祂的羊也認識祂。很明顯,牧羊人是看到羊有需要,所以願意擺上時間和心力去照顧羊,當羊面對危險的時候,願意挺身而出,抵擋敵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終,牧羊人和羊之間是會建立一種愈來愈深入,彼此認識的關係。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做一項調查和舉辦相關的研討會,今年主要講斜槓事奉,研究新一代基督徒的事奉觀和實踐情況。提起斜槓,大家可能想起一些不會只是做一份工,而是按著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有幾份、甚至許多份兼職或者自由工作的年青人,因為現代的年青人喜歡追求個人的滿足感,過比較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困於一份固定的工作,亦不喜歡在工作上受太多的限制,特別是受上司的束縛。不過,今次的調查和研討會所討論的斜槓是指事奉而不是工作,我們針對的主要是今時今日基督徒對事奉的想法和態度,包括他們有沒有在教會以外參與事奉、或者自發地用自己的恩賜和渠道去事奉,當中有幾點發現和觀察很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斜槓事奉並非年青人的專利,不少受訪的中年或年長的信徒,原來都是在教會以外有不同的事奉的,特別當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加上豐富的經驗和人際的網絡,以及當他們的子女已漸漸獨立自主,毋須再依賴父母,於是他們就有更多的空間和能力去參與多一些外界的事奉,傳統上他們可以成為不同學校的校董、機構的董事和顧問、培訓活動的導師。不過,今時今日,可以發揮恩賜的機會更多,因為無論是製作動畫;詩歌音樂分享;發表文章、勵志的訊息和小品、甚至教學片段等等,都可以一手一腳完成,毋須其他人或昂貴的器材協助,要斜槓事奉比以前容易。
自小在教會長大,小三開始教會已是我生命的重要部份,自己有幸成長於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社會不斷發展,由中四開始,便可參與不同崗位的事奉,由團契職員到主日學教師、崇拜主席、執事和校董等等,又參與了許多不同營會、聚會、佈道會、以及植堂、開校的籌備工作,一直以來絕大部份的事奉都是有一個長期固定的崗位,不過,隨著自己投身在機構事奉,星期日經常要出外講道,再加上年紀漸長,應該多些給機會年青的一輩,於是這種固定崗位的事奉愈來愈少,而多是參與一些在時間和形式安排上較有彈性的事奉,而在機構服侍多年,亦接觸過不少有心、有力、有恩賜的弟兄姊妹,他們事奉的模式愈來愈有彈性,並且同時可以參與很多不同教會和機構的事奉,祝福不同的人。
一直以來,許多教會呼籲弟兄姊妹參與事奉時,安排的崗位都是以固定及長期為主,例如各部的部員及職員、詩班、敬拜隊、組長和執事等,一般都會希望弟兄姊妹委身最少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安排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未必符合新一代信徒的生活形態、恩賜和 興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需要,惟有順應時勢和需要而不斷更新變化,教會才能更善用信徒的恩賜去配合教會的不同需要,而信徒亦更能善用神所賦予的恩賜去服侍眾教會,最理想的事奉是既能發揮自己的恩賜,又能配合教會的需要,而不是「彼此也在捱」。
明光社的標誌是一座燈塔,25年來都沒有改動,當初選擇用燈塔,是一群創社的董事,想藉著這個機構在香港做鹽做光,回應這個城市一些陰暗面,為主作美好見證,在令人迷茫昏暗的環境之中,將一些不公義、不合上帝心意的事顯露出來,讓大家可以分辨真偽、找到方向,也找到希望。當然,明光社的董事同工絕對不敢自誇我們是代表真理,行為完全無可指摘,不會犯錯,其實我們只是上帝卑微的僕人,願意努力跟隨祂的教導,追求在生命上的不斷成長,若未如理想、甚至犯錯的時候願意承認錯誤、承擔後果和努力改善,我們發聲不是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更不是以為自己有權審判世界,而是我們願意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教導和領受,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說應該說的話。
疫情之下,政府對宗教場所的限制愈來愈嚴苛,甚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教會只有受薪同工才能進入,教會在這段期間可以有甚麼機遇,即使四面受疫,仍不被困住?明光社於2022年2月22日,舉辦了一次網上講座,當晚的分享嘉賓包括了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他們分享到教會在疫情下的機遇,以及面對的困難。
編輯﹕謝芳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4﹕8-11〉
《聖經》多次邀請神的子民用不同樂器及歌聲敬拜神(詩三十三2-3,七十一22-23,九十八5-6,一百四十九1、3)。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在《懺悔錄》Confession第四卷提到「讚美詩和頌歌帶來虔誠的力量,當這些歌曲的聲音流進他的耳朵,真理注入他的心,心中湧現虔誠之潮水,眼淚流下。
年紀一大,時間過得特別快。轉眼間,在柬埔寨近兩年的事奉就過去了。回頭一看,心裡不自禁地發出讚嘆的聲音:主啊,感謝祢!
退休三年多,神不嫌我年逾耳順,對柬埔寨一無所知,仍差遣我到金邊參與基督教教育事工,祝福那兒的莘莘學子,主恩豐盈,感謝神!
基督徒面對同性戀者,往往會手拿聖經,一段段的教導,配合著懲罰,以為有了規條,加上審判,他們就會「改過自新」變回異性戀者。精神科醫生康貴華在明光社十三周年研討會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事實並不如此。要與同性戀者相處,要時間,要心思,更重要的,還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