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學校教會也談性

31/05/2002

很多人認為,學校與教會是性教育的「死穴」—一般學校固然因循守舊,教會內又滿口仁義道德,談天說「性」更是極大禁忌!可是,當現今社會只講激情,不講後果的性文化充斥時,著重倫理教育的學校及教會推行性教育,可以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對抗衡放任的性文化是很有果效的。
 
今期《燭光網絡》邀請了兩位有參與性教育工作的教師和牧師,與我們一同分享他們的經驗。

當走的路

樓曾瑞校長    |    迦密主恩中學校長‧明光社董事會主席
31/05/2002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明光社成立已五年了。在這短短的五年,明光社得到上帝的恩待、主內兄姊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在我們所關注的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三方面都有發展。這是我們要感謝上帝和所有支持者的。
 

明光社與您攜手邁進5週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5/2002

感謝主的帶領與恩典,明光社從昔日的「One Man Band」,到今日的10人團隊,由被動回應,到今天主動出擊,再由社會上的小眾聲音,到如今有一定的認受性。今期《燭光網絡》,我們盼望籍一系列的回顧與剪影,與您攜手邁進5週年,在混亂的傳媒和庄會風氣中傳遞燭光,但願四周能亮起更多的燭光!
 

教會為何要推行性教育?

蔡志森 / 洪子雲    |    明光社總幹事 / 明光社項目主任(研究)                     
31/05/2002

有中五同學訴說近來自慰次數很多,平均每天達兩次,心生罪惡感,但又不能制止慾望,怎麼辦呢?以下是家計會的建議答案:
 

賭博:點只娛樂咁簡單

鍾劍華    |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31/03/2002

在電視及其他傳媒中,賭時常被包裝為一種遊戲、也是無傷大雅的娛樂方式。有人甚至說:到馬場體會人生百態,更是體驗香港社會熱鬧刺激的一個好方法。究竟賭博可以是純粹「娛樂」嗎?當社會上充斥著「博一博」的氣氛,人怎樣分辨自己在娛樂還是已經沉迷?今期《燭光網絡》特邀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先生撰文分析。
 

賭博文化放異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3/2002

中港澳台近期在賭博問題上可說各有千秋,給人一種賭博可以為經濟帶來新希望的感覺。國內的足球彩票大行其道;台灣的樂透彩令全省瘋狂;澳門批出三個新賭牌後,大家憧憬著拉斯維加斯式,由賭博和娛樂帶動的繁華現象即將降臨,甚至令不少香港人眼紅;至於本港開徵賭波稅的呼聲亦此起彼落,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亦作出暗示,青年協會所做的調查更顯示有六成青年認為賭波稅是政府開源的最好方法!
 

二十年彈指間……

程美珍    |    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團長
31/03/2002

從事新聞工作最大的衝擊,就是處於種種矛盾和衝突之中。從來很少人把記者視為一種專業,許多滿腔熱忱的年輕記者,一心想在這個行業中開拓一番事業,到頭來多數做了新聞界的逃兵。
 
然而社會是需要一群有深度和使命感的新聞從業員,來發揮大眾傳播的積極功能。新聞界的基督徒實在亦需要彼此間支持和鼓勵,分享工作的困難和眼淚。我們極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團契。
 

遊戲節目的「羊頭」與「狗肉」

梁麗娟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31/03/2002

近期本港由電視台所推動的遊戲節目熱潮,各階層的市民都在談論。眾多遊戲中,除了金錢獎勵外,其他引申出來的行為,例如:用盡錦囊,唔識答案都要「博一博」、最好表現的反而要被「OUT消」等,背後有甚麼的意識?我們應怎樣留意?
 
反樸歸真知識型遊戲天下…
 

雜誌論壇 雜誌、消費與自我

洪子雲    |    明光社研究幹事
31/03/2002

「經濟下滑,破產數字屢創新高,不少破產者更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或大學畢業生。破產管理署指一成七破產者年齡只有二十一至三十歲,另約有百分之零點二是二十歲以下。處理破產案件的律師認為,年輕人破產問題十分嚴重。」(2002年1月17日《明報》)
 

流行雜誌對青少年的影響

講員:張志儉博士    |    傳媒教育協會主席、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回應: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總幹事 記錄:Andrew
31/03/2002

今日,在市面上出版了很多流行雜誌,其中,以年青人為主要對象的雜誌亦不下十種。事實上教會中也有不少青少年長期購買以及閱讀這些雜誌。究竟這些雜誌不停地傳遞著一些怎樣的意識形態呢?長期閱讀對青少年又做成什麼影響呢?教會可以如何幫助青少年去面對這些雜誌所帶出的訊息呢?
 
現今雜誌的幾個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