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互諒互讓方能友善和諧
去年5月31日,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開幕感恩會,事隔一年,本中心得到香港浸會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的協助、在多位熱心的講者及參加者的支持下,終於在今年的5月22日,順利完成了首屆研討會。
關注焦點
傳媒、性文化、社會及家庭倫理問題(例如賭博),一直都是明光社關注的重點,我們會在每期《燭光網絡》和大家介紹和分析一下,近期在這幾方面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會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並一同探討回應的重點和策略。
變化就在不知不覺間
早陣子,公眾就馬會擬多加賽馬日鬧得熱烘烘,然而青少年吸毒問題一出,報章頭條全是青少年的臉孔。跟其他社會敏感議題一樣,此議題也就乘機「火速趕路」。相關的政策,據報導,不知不覺已於5月下旬獲「博獎會」通過,之後又不知不覺於7月上旬獲行政會議通過。多個受馬會資助的志願團體,也不知不覺由關注事件變成無異議……
在此不知不覺之間,謹將事件再次鋪陳如下:
「懲」、「教」與「愛」的照顧
少男少女在未成年已開展性工作生涯的情況,過去一直存在。故此當「援交」由最初的逛街看戲吃飯,演變成包括性服務,甚至只提供性服務時,當中有很多理解與介入,都是可以互相參考的。
「用愛心說實話」
明光社在5月18日、5月25日及6月1日舉辦了三場「用愛心說實話」十二周年社關講座暨新書譯者分享會,3場聚會共有250人次出席。除有陳恩明牧師分享在翻譯《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The Homosexual Agenda)一書時的心路歷程外,亦邀請了陳孟賢博士、簡靜文女士和李耀全牧師分享他們對同性戀議題的意見。
都是即食文化所害
「何以這陣子香港的青少年會多了援交和吸毒這些問題?其實是和本地的即食文化直接相承,是結果來的──我們做很多事遮蓋這些,但卻沒有給予出路。」輔導心理學家陳俊雄先生,對於時下香港青少年的狀況不無感嘆:「他們『好』就拼命苦讀考第一,『不好』就是出了這些東西──兩者都是同一類產品,對他們成長都沒出路。」
「改變是可能的」
筆者於今年5月21日至24日,代表明光社出席於馬來西亞舉辦的「第一屆出埃及東亞區研習會」。大會主題是「改變是可能的」,講員有來自遙遠的巴西(他用了三日兩夜才抵達),亦有來自美國及加拿大,亞洲代表包括台灣、新加坡的人士及香港的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