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賺得世界盃,賠上年青人
在香港,政府、馬會、傳媒和外圍莊家應是世界盃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可以轉播賽事的商場、酒吧和茶餐廳;以及啤酒、汽水、薯片和零食的供應商亦應坐享其成。在利益掛帥的香港,賺到盡是很多人(包括大財團和大機構)的心態,就像在香港的富豪榜名列前茅的多是地產商,但有些地產商的銷售手法卻和不良海味店差不多!
陳旭智:「我落場,是為了贏波」
和富大埔足球隊隊長陳旭智,就是這樣堅定!十八歲擔任隊長,零八年奧運會獲選為代表大埔區的奧運火炬手,憑的,就是對足球的熱愛和幹勁。
陳旭智的足球,是勝利足球!
賭博防治 刻不容緩 ── 教會可願伸出援手?
根據政府2008年的調查數字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參與賭博活動,而「可能已成為問題賭徒/病態賭徒」的比率共為4.5%。
從足球反思世界
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從而制定合適的策略,這樣海外投資者在當地市場才可以持續發展。適逢世界盃臨近,或許我們可以在足球身上,反思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同理與倫理
社工是一門助人自助的專業,擁有獨特的專業理論、知識、價值觀、工作方法及應用技巧。社工常常站在弱勢群體中間,以同理心去傾聽、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幫助有需要的個人或群體。可是,在一些具爭議性的問題上,當倫理觀與同理心互相拉扯,社工又應如何「企位」?
「九十後」賭徒
筆者的中學時代,賭波尚未合法化,然而班中已有同學購買六合彩,更有數位男同學集資組成「地下莊」,開足球盤,暗地裏給同學小額投注。時至今日,中學生要接觸賭波資訊的途徑更多更廣:足智彩網頁、網上即時賽果、報紙賠率報道……有如潮水。以下為筆者與一位參與賭波的「九十後」青年對話。
賭波資訊之演變
體育版,在香港一向都好像沒有甚麼地位似的,當港聞洋洋灑灑做十六版時,體育版卻只有四版,還要是黑白。唯有世界盃和奧運等「大時大節」,體育版才有機會爭出頭來,多佔幾版,藉此介紹不同的體育項目。
而「體育」,在報紙近年編輯方向的「領導」下,卻變得與賭具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