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燭光網絡 58期)

管家型投資態度

燭光網絡 58期 (p.1)
23/01/2008
 
長線等如投資,短線等如投機?買藍籌等如投資,二三線股等如投機?買物業等如投資,股票等如投機?這些簡單的二分法是否還適合今時今日的香港呢?
 
對於一些坐擁巨資的教會或基督教團體,以及富有的基督徒來說,究竟累積多少財富才足夠呢?應該如何處理上帝所賜豐厚的產業呢?而一般中產,甚或收入僅可糊口的弟兄姊妹,應如何為自己及家人現在和將來的基本需要籌算呢?還是簡單一句憑信心仰望便足夠呢?
 
以上種種都涉及如何管理財富,其實就是投資問題。
 

 

教會理財

燭光網絡 58期 (p.3)
23/01/2008

教會活在資本主義橫行的世代,面對層出不窮的利潤合理化和終極化的崇拜思潮,引致社會兩極加速,知識份子被收編作護航,中產被打壓為奴僕的市場文化,所產生的扭曲價值觀念和利益傾斜,令當代教會群體瞠目結舌!

教會對如斯現況目瞪口呆原因有三

總不能把銀子埋在地下

燭光網絡 58期 (p.5)
23/01/2008
 Case 1

Inshiloh自大學時代進行投資活動,他謹慎研究,小心操作和使用各樣投資工具,現在已是一位保險及投資從業員,但有趣的是:他同時也是一位十分委身的教會領袖!或者,這有點複雜和張力的組合,本身已是一種有趣的「邀請」──讓我們對投資作更適切的反省和追問。

當管家,自然要懂得理財

對Inshiloh而言,投資又豈只是一個經濟增值行為:「投資其實是一種財富管理,我們需要作好管家,既然健康要管理、工作要管理,那為何財富不用管理?」似乎,對弟兄而言,財富管理和投資,其實已是一種人生乃至信仰責任,分別只是各人用不同之方法而已。
 
曾經是科技界中人,弟兄今天更是專業的理財投資顧問:「投資者要放下揾快錢的心態,投資應以五年、十年為單位,要有清晰、具體、可預見的目標,揾錢只是投資過程的結果而不應成為我們的目標,如我自己,投資的最終目標是要有資源照顧年邁母親和預備夫妻的退休生活,而不是為了錢──錢只是工具。」

百件衣服一式一樣

燭光網絡 58期 (p.7)
23/01/2008

 我們如何能夠跳出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讓個人的生活由自己而非廣告主導?接著的幾篇文章,我們請來有心人與你分享「衣食住行」的小智慧。首先便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研究及對外訓練部研究主任駱穎佳先生,他對城市人如何在潮流衣飾中突圍而出有一番見解。

腰下腳一雙 手上鞋百對

「一個人有兩至三對波鞋,還可理解,一個人有百多對波鞋,就實在有點那過──瘋狂追逐名牌的行為,導致資源很大的浪費,今日香港人在衣飾打扮的追捧,也差不多。」駱穎佳笑言,時下港人一窩風追捧牌子,揭示社會衣著文化有趣的一面。

心底想突圍 打扮卻跟風

 「大家都想突出,最後卻是一窩風地穿得一樣!早前到東京,見到大部份日本人都很懂得穿戴,配搭細緻又有格調,最重要的是個個不同!」他指出,日本人勇於作時髦打扮,但香港人就未必有勇氣模仿──想顯示自己的品味,卻又怯於突出人前,是香港衣著文化的特點。

食得簡單食得好

燭光網絡 58期 (p.8)
23/01/2008

是否有錢就能夠吃得「好」?其實要有智慧地運用金錢去選擇對自己健康的食物,並調整好進食心態,才是最重要。堅持綠色生活及堅守健康飲食原則的綠色生活教育基金主席周兆祥博士認為,香港人飲食習慣「是太過違反自然及健康原則,並且破壞地球。」。

周博士研究健康飲食廿多年,認為香港人無論在選擇食物和飲食習慣都很不健康,引致很多人患上腸胃病、癌症、甚至是免疫系統的疾病。

一切都是「口福」惹的禍

「著重口福」而造成不智的消費,似乎是我們一向沒注意的慣性行為。「現在很多人有瘋狂及病態的飲食習慣,明明知道對身體不好的飲品食品,還是會放進肚內!」明知可樂由許多化學物混合而成,還去喝它;明知炭燒食物和釋出的氣體會致癌,還去搞燒烤活動。

周博士還舉了「做壽」一例:「老人家在酒樓請客擺大壽,但吃完這頓飯後,老人家和來賓都短命了,連地球也短命了。」我們的確很少留意所選的食物,甚至是烹調的方法是否健康。

置業成家負長債!

燭光網絡 58期 (p.9)
23/01/2008

 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憑著香港人的拼搏,衣、食和行基本上不會有大的問題,但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唯獨是「住屋」問題,一向都十分昂貴,是不少小市民的無形擔子。

有樓有屋,才能成家?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法團校董會事務顧問袁海柏先生認為,中國人對「地」的觀念甚為看重,故此,為自己找一個較安定舒適的居所亦是無可厚非的事。但綜觀過往的歷史,香港的樓市好像過山車般大起大跌,令好些人都經歷過跌進谷底的感覺:有眼淚、有心酸、情緒低落和百感交雜。
 
不少香港的年青人(尤其是男性)都渴望在結婚前擁有自己的物業,認為「有屋有樓」,才有資格「成家立室」,和擁有「安全感」。他認同「住屋」與「安全感」的確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值得思考的是:「買樓」是否就一定是結婚前的指定動作?或許作決定之前先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和對當時市場狀況作一點分析來得更為實際。

旅行是預備回家

燭光網絡 58期 (p.10)
23/01/2008

「旅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旅行。」,這是不一樣旅行者,少見的認真尋夢者──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總監趙善榮先生的足印和人生視野。善榮對生命有極其深刻動人的演繹和體會,學生時代已熱愛旅行,大學畢業時到了印度和尼泊爾,實地了解聖雄甘地和德蘭修女的事跡、了解第三世界人民的貧窮和苦痛。

 工作多年後,放下百萬年薪的厚職,一年時間,由南極洲起,穿越南美洲、中美洲及北美洲,再到北極圈內的格陵蘭,當中重新「發現」了自己。由是,讓我們在以下的專訪中,「發現」旅行、「發現」自己、「發現」人生……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探訪新風景

文學家普魯斯特說過:「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探訪新風景,而在擁有新視野。」真正的旅行,可以有多美好、多豐富、指向一個如何廣濶之天地?
 
「一般香港人,旅遊時仍只停留在吃喝玩樂的消費層面,較缺少文化、歷史和人文的體會和沉澱,這並不理想。也許,我們應更多提倡人文之旅、深度旅遊這些更貼近心靈、幫助成長的旅遊。」作為不一樣的旅行者,趙善榮誠懇地表達出對旅者的關心和憧憬。

性知識與道德價值不能並存?

燭光網絡 58期 (p.11)
23/01/2008

最近,多宗有關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的事件獲得傳媒的廣泛報道,並引起社會的關注。有關青少年婚前性行為、避孕、懷孕、墮胎及有關學校性教育不足的問題,更即時成為社會上熾熱的議題。「維護生命及家庭網絡」早前舉辦了一個名為「從『平安夜、失身夜』看青少年性教育」的公開講座,並邀得4位講員為大家作深入探討。

有「知識」卻欠「品德」

 「香港法住文化中心」主任陳可勇博士,分享「香港青少年性教育何去何從?」的問題。他嘗試解釋現時香港實行性教育的情況,指出性教育比以前實在是多了,青少年的確不難獲取性知識,然而卻只偏重於教導年輕人如何避孕,欠缺教導他們正確的性觀念。

青少年人知道不少性知識,但就不懂得甚麼是「尊嚴」及「自愛」。因此若要防止青少年佳節「出事」,不單只是派發避孕套,而是應要灌輸正確性觀念。

主如明亮晨星

燭光網絡 58期 (p.12)
23/01/2008

聽過「主如明亮晨星」這詩歌唱得最有感受,是在11月的「閱讀雲彩」聚會上。
 
「我很喜歡這詩歌,這十年,整個社會變得很多,本該最有vision的幾個行業如教師、社工、醫務人員,全倒退了——因為頭上沒有了星星,信仰正是這些星星,有了它,才有力量……」帶著信仰的認真,這晚的嘉賓《時代論壇》社長李錦洪以詩歌點出這大城市十年裡的變化和感傷。

只因召命

燭光網絡 58期 (p.14)
23/01/2008

這晚的故事,得從牧師的兒子說起。「能確定是神的召命,我就安心了,只要知道是神的召命,困難都可克服。」朱耀明牧師在說著他兒子尋求做牧者的召命故事,而兒子的故事,同樣也是父親的故事,召命的故事,其實,豈不也同樣是你我的故事?也許,12月28日在本社「閱讀雲彩」朱牧所分享的故事,非關經典,只是,茫茫塵世,在短促和轉眼成空之間,仍是空谷足音,生之舞動。

從街童到慕道者

香港,應該是一個承擔召命的獨特地方。回首前事,十二歲那年,經歷連蕃薯也幾吃淨盡的飢饉歲月,與不少港人一樣,孑然一身,離開故鄉台山,朱牧輾轉來到環境稍好的香港,做過學師仔、擦鞋街童、露宿者、送貨員和校役。在歲月恍惚的無情和艱辛中,全能的上主塑造著牧師對生命和苦痛的敏銳,預備著信仰和召命的足印。
 
「有一日,送『麻雀』給老人家,這改變了我的一生——老人家介紹了我去香港真光中學第一小學做校役……在這裡我遇上了一位好熱誠的主任,常帶我往半山教會聚會,學校又叫高中同學教工友聖經,最後我在學校對面的香港浸信教會——後來我的母會,一個佈道會上信了主。」就這樣,朱牧師帶著上一輩的單純信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