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燭光網絡 58期)

一個各走極端的案例

燭光網絡 58期 (p.16)
23/01/2008

 「同性戀」──無疑是一個十分具爭議性的議題,不單是在社會上,大家對同性戀運動及同性戀者爭取的權益有不同意見;甚至在教會裡,聖經如何看同性戀這課題,也是一個可以令弟兄姊妹爭吵得面紅耳熱的題目。惟當大家對一個議題各持己見時,是否一定要以敵對的姿態處理呢?

同性戀者喪禮門外 就可以示威慶祝?

 早前美國韋斯特伯勒浸信會(Westboro Baptist Church)因為反對同性戀時所採用的激烈行為就成為了新聞的主角,他們的行徑也引起爭議。事緣是該教會的成員於一名在伊拉克陣亡美軍的喪禮儀式進行期間,在場外舉行反同性戀示威。
 
該教會高舉寫上「感謝上帝讓士兵死掉」及「你要下地獄」等字樣的標語牌,並宣稱戰爭是對寬容同性戀者的懲罰。死者親屬後來控告教會,最後,法庭認為教會的行徑對死者家屬造成「心理痛苦與創傷」,並侵犯他們的隱私,裁定教會需支付二百九十萬美元的賠償金,及八百萬美元的懲罰性損害賠償。[1]

這邊廂設界 那邊廂放行

燭光網絡 58期 (p.17)
23/01/2008

 十一月中旬,賭風熾熱的澳門,傳出了一個叫很多當地的戒賭輔導機構也始料不及的消息:「澳門立法會議員、有『四太』之稱的賭王何鴻燊妻子梁安琪,昨在答問大會上問何厚鏵,他所指的『加大對賭業管理力度』包括什麼具體措施,何厚鏵回答說,會將進入賭場的年齡限制由18歲提高至21歲,一旦立法程序完成,會立即對遊客及澳門市民落實措施。」1於是不用爭取,澳門進入賭場年齡就自動調高三年。

「他(按:何厚鏵)謂:『有一個三年的過渡,這個法律的生效,對於遊客及本地人去玩,生效會是21歲,但生效前已在賭場工作的低過21歲,給予三年過渡,讓他們留在賭場中工作,這個我認為是合理的。』他稱博彩業是澳門主要產業,政府概念是維繫賭博業健康發展,不可以無限量膨脹,必須深化研究發展模式及不斷加強監管,完善法規,保持行業的健康發展。」2可見澳門政府早有預備,著手逐步推行,非權宜之計。

「『賭王』何鴻燊昨表明贊成有關建議,更表示18歲的年輕荷官『很多派錯牌,又賠錯錢』。何鴻燊說:『現在18歲的學生全部來我賭場,不用讀書不太好,他們讀多點書直至21歲,我培訓也容易些。』」3一下子,由澳門政府到賭場負責人都舉腳贊成。

「傳媒」回顧與前瞻

燭光網絡 58期 (p.18)
23/01/2008

 
美國《時代》雜誌於2006年年終,選了「你」(You)成為年度人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民於網上形成虛擬社區,任何人都極容易於網上瀏覽和發表訊息,網上言論真假難分,影響深遠。而2007年,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引起的事件亦是我們留意的重點。

「性文化」回顧與前瞻

燭光網絡 58期 (p.19)
23/01/2008

同性戀運動的衝擊在2007年看似離開了香港社會,在剛去的一年我們好像沒有聽到高調爭取「性傾向歧視」立法的聲音,沒有看見有關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激烈討論,也沒有遇到像外地數以萬計人仕參加的同性戀遊行……惟事實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像呢?

的而且確,剛過去的一年,好像沒有一些大事發生,惟也有不少已被遺忘的片段,或許大家認為是無傷大雅的事件,其實也值得我們注意的:

「性教育」回顧與前瞻

燭光網絡 58期 (p.20)
23/01/2008

廿一世紀是個科技和資訊爆炸的年代。無線電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扭轉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在地球上大部分角落,都可在一瞬間與親戚朋友聯絡,足不出戶亦可了解到外間事物的變化,實在太方便了!
 
但事情往往有兩面,許多虛假和誤導性的資訊亦藉著網絡每天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例如有資料說避孕套有防禦所有性病的功能;對一些人來說,「遙控式」而非「面對面」的溝通亦沒有促進人與人之間對感情的尊重,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離婚率」以倍數的增長,間接反映出溝通的「質」總比「量」重要。

「生命及倫理」回顧與前瞻

燭光網絡 58期 (p.21)
23/01/2008

 除了「傳媒」及「性文化」以外,「賭博」防治;關注「貧窮」;推動「理財」與信仰反思;並拓展教內的「環保」事工等,都是我們關注的生命及倫理課題。

 頻推博彩新玩法,青年主婦成賭客

2007年沒有世界盃,所以也就多了其他吸引公眾投注的賭博模式,2月份,馬會新添「FUN」組玩法,以幾近「玩大細」的方式,吸引平常不賭或本來不懂賭馬的青年人和主婦下注。我們於3月約見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攜同超過100個團體的聯署信表示不滿。
 
9月份,馬會表示因應馬主要求,打破百年常規,放寬對18歲以下人士於賽事期間的入場限制,准許馬主攜同未成年親友進入馬場,近距離觀賞賽事及參與拉頭馬。我們聯同戒賭人士和受賭害影響的家屬,到馬會總部遞交抗議信並約見博彩及獎券事務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表示強烈不滿。
 
本社在2008年,將針對賭博年輕化的問題,繼續跟進「馬會准許未成年人士於開賽期間進入馬場」的發展,並催促博獎會盡快召開有關檢討會議。

娛樂只是幌子

燭光網絡 58期 (p.22)
23/01/2008

《投名狀》(下稱《投》)可算為本地的電影工業打了一支強心針,反應叫好又叫座,不少觀眾對箇中圍城、大戰場景留下深刻印象,功力可比擬好萊塢製作。

據導演陳可辛的訪問解說,戲中舖設的大型場面只是一個平台,吸引觀眾踏上,就著劇情進行關於人性主題的討論。比諸舊作《刺馬》以男女感情作為兄弟反目的唯一緣由,《投》加入了大我小我孰重孰輕的價值討論。

「上位」Vs「兄弟情」

當主角龐青雲(李連杰飾)為了實現一個偉大理想,進入建制是個可行法子,但「上位」需要作出若干程度的妥協,不過距離目標愈近,付出成本可以愈高,底線愈向後移的結果,可會是犧牲兄弟情誼?選擇懸崖勒馬固然可以避免泥足深陷,但之前的鮮血傾流、性命付出豈非變得毫無意義!

面對如斯兩難處境,究竟可本著甚麼原則作出無悔決定呢?而偉大藍圖背後動機是達成理想拯救蒼生,抑或滿足一己私慾?龐青雲會否不自覺化身成為《死亡筆記》的夜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