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衣服一式一樣

——如何在追捧中突圍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3/01/2008

 我們如何能夠跳出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讓個人的生活由自己而非廣告主導?接著的幾篇文章,我們請來有心人與你分享「衣食住行」的小智慧。首先便是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研究及對外訓練部研究主任駱穎佳先生,他對城市人如何在潮流衣飾中突圍而出有一番見解。

腰下腳一雙 手上鞋百對

「一個人有兩至三對波鞋,還可理解,一個人有百多對波鞋,就實在有點那過──瘋狂追逐名牌的行為,導致資源很大的浪費,今日香港人在衣飾打扮的追捧,也差不多。」駱穎佳笑言,時下港人一窩風追捧牌子,揭示社會衣著文化有趣的一面。

心底想突圍 打扮卻跟風

 「大家都想突出,最後卻是一窩風地穿得一樣!早前到東京,見到大部份日本人都很懂得穿戴,配搭細緻又有格調,最重要的是個個不同!」他指出,日本人勇於作時髦打扮,但香港人就未必有勇氣模仿──想顯示自己的品味,卻又怯於突出人前,是香港衣著文化的特點。

既緊貼潮流 就常被淘汰

「人人都不想被『left behind』(丟下),因為大家都希望身份得到群體的接納,勸人不買潮流衣飾,不設實際!只是還是買較『襟』興的牌子吧!不斷追逐時尚,也就只會不斷過時,徒然費力!」駱穎佳指,素淨一點的款式,「long-lasting」(持久)一些,可減少無底的耗費。

穿戴能舒適 魅力自然來

 「就如穿鞋一樣,穿久了,鞋與腳形成一體;衣服也一樣,穿久了,衣與身形也成一體──舒泰的感覺將提升自信心。」他認為穿戴過程也講求與衣物有「communication」(交流),可以穿得「feel comfortable」(感覺舒暢),自然也會穿得美麗,魅力也就自然來。

場合有不同 合襯才美麗

「即如要聯絡不同的人,就要說不同的話,不同的衣飾,也得配合不同的場合,所以我們不會穿低胸裝赴浸禮,而老師也總會有一些特定的形象──有些場合的確需要我們穿得莊重一點。」駱穎佳說,衣著也是語言,不能單以喜好搭配就赴會,應對場合,效果自會相得益彰。

穿衣襯心態 年齡非關鍵

「台灣美學家蔣勳先生,就是一位不追求名牌的老人家,他自己來來去去,也是穿那幾件襯衣,幾條褲子,可是依然得體好看!他老人家強調衣著應該與自己的心態相同,不用與青年人爭鋒頭。」蔣勳認為現代人正是迷失了內外配合的穿衣觸角,駱對此見解深表認同。

整潔能悅人 尊重自然來

「有時衣著上做到整潔,已經可以達到悅人的效果──『尊重』本身已是很好的社交語言!我們不用極端地否定潮流衣飾,只是在追尋時得小心平衡心態。」駱穎佳認為,在現今先敬羅衣後敬人的世界,有時過於依賴時裝為我們締造「self-identity」(自我形象),才是悲哀。

修養增自信 形象更突出

「有些大學老教授從來不修邊幅,從不需用時裝語言去告訴別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他們的學術造詣,已經足以『sustain』(支撐)自己的生命和形象!」駱表示,自信心可由豐富的學問、閱歷和修養等累積,單單透過「自我時尚化」(stylization of self)去突出自己,最終都會衍生問題。

延伸閱讀:
《天地有大美》,蔣勳,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