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型投資態度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1/2008
 
長線等如投資,短線等如投機?買藍籌等如投資,二三線股等如投機?買物業等如投資,股票等如投機?這些簡單的二分法是否還適合今時今日的香港呢?
 
對於一些坐擁巨資的教會或基督教團體,以及富有的基督徒來說,究竟累積多少財富才足夠呢?應該如何處理上帝所賜豐厚的產業呢?而一般中產,甚或收入僅可糊口的弟兄姊妹,應如何為自己及家人現在和將來的基本需要籌算呢?還是簡單一句憑信心仰望便足夠呢?
 
以上種種都涉及如何管理財富,其實就是投資問題。
 

 
過去幾個月樓市急升,股市大漲小回,再加上銀行多次減息,通賬不斷加劇,若果只將儲蓄放在銀行收息,結果只會不斷被蠶食,雖然未至於等同將財寶埋在地下,亦相去不遠。有調查指約一半港人有參與股票買賣,相信當中亦有不少基督徒;另一方面,自強積金實行之後,每個打工仔其實都已經將他們的退休金投資在不同風險的基金,或多或少參與了股票和債券等的買賣;而不少教會和弟兄姊妹其實早已作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投資決定──置業。因此,對於大部份教會和基督徒來說,如何投資都是一個不能逃避的課題。
 
近來,明光社辦了幾個有關投資的講座和課程,有人覺得很奇怪,這和我們一向的關注範疇有甚麼關係?其實,管理財富和投資本身亦是一個倫理問題,牽涉我們的價值觀。對於教會及基督教團體來說,如何投資是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而過往亦的確有一些教會及團體因投資失利而造成很大困擾,必須審慎處理,但審慎不等如斬腳趾避沙蟲,只將所有金錢放在銀行,與盲目跟隨社會氣候買物業、買股票,也許都是簡單但缺乏反省的處事態度,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管家,我們是否應該多走一步呢?
 
投資其實不單是如何賺取更多的財富,也包括如何好好運用我們已有的金錢,無論教會或個別基督徒,如何履行好管家的職責,以至將來向上帝交賬時能坦然無懼是十分重要的。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教會或基督教團體,雖然坐擁巨資,但只是對一些偶發的天災人禍伸出援手,卻對香港社會、以至一些落後地區的不公義、貧窮和弱勢群體的需要視而不見。此外,亦有一些教會只以堂會為本位,缺乏普世教會的胸懷,每年只象徵式的撥出少許奉獻給予外界的機構,而錢不到,當然心更不到!一些弟兄姊妹最願意奉獻的是為教會購堂,但對不同的福音事工卻沒有「感動」去支持!外國不少富豪都喜歡將大筆財產捐出來成立基金,回饋社會,香港的基督徒卻少有效法,這其實都間接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
 
今期《燭光網絡》嘗試探討的是教會及基督徒對投資應有的態度,我們無意亦不能教導任何個人或團體應如何投資,正如在我們過往的投資講座,總有些人不斷追問應該買「幾號仔」(那一個編號的股票)?那一種衍生工具值得投資?我們都「無言以對」!因為我們關心的是態度而不是實際的運作,每個團體和每一個人的背景和實力都不同,能承受的風險亦絕不相同,釐清自己的處境,明白自己的需要;手上擁有可作投資的時間、金錢、才幹和精神;期望過怎樣的人生;和達成甚麼使命,才可以為自己及所屬團體,作出最適切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