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理財

——中小型堂會的困局
吳澤偉   |   財務策劃公司董事總經理 本社課程「管家型投資新態度」講員
23/01/2008

教會活在資本主義橫行的世代,面對層出不窮的利潤合理化和終極化的崇拜思潮,引致社會兩極加速,知識份子被收編作護航,中產被打壓為奴僕的市場文化,所產生的扭曲價值觀念和利益傾斜,令當代教會群體瞠目結舌!

教會對如斯現況目瞪口呆原因有三

(一)應用和實踐神學不彰

本地教會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漸漸中產化至今,教會的長執普遍是中產的精英,他們受殖民地教育制度薰陶,邏輯物理推算思考和執行力高,更受英美主流學術思維影響,整體的社會意識型態乃垂直式的,講究門派、專門、專業、專家的分工和大企業的從上而下的垂直觀念,各學術和專業鮮有對話和辯證。
 
教會的存在,雖然提供了凝聚跨行業和界別的橫向結連,卻被傳統的聖俗二元論而窒息了神學與各專業學術和生活應用的對話、批判、思考、整合、實踐和更新。使信仰群體面對金融市場的高速發展,並全方位介入各生活層面,出現許多矛盾、困惑和不必要的罪疚感。
 
在此消彼長下,信仰生活越趨分割和邊緣化,信徒在公共領域和工作環境的運作,很容易跟隨大眾文化所奉承的準則和價值觀來運作,或逃避和抽離於這些現實。這就扼殺了信徒領悟保羅於腓立比書一章9至11節的提醒,實踐耶穌基督的教導於各種學識和見識上。這樣信仰會進一步被邊緣化!

 (二)市場知識智慧不濟

本地金融業崇尚量化,大就是美、大可吞小,市場體制和系統向企業傾斜,強凌弱越趨合理。本地教會中小型堂會居多,傳統以宗派聯會制,結合為一個法人組織,像徵合一,各堂會的一切運作,皆在彼此尊重的原則下,外互不干涉,內各自為政,堂會代表乃教牧們,演繹聯會法人作社會公民的義務時,崇尚以和為貴的親鄰原則,正正為商業機構供許多盈利機會和方便。例子如下:
 
舉例某宗派的聯會,合共有五十個堂會成員,分佈港九,平均各有會友二百,約三分二有自置堂址,各堂會均有傳統華人家庭觀念,努力置業和積極儲備資金作營運堂會用途,會員堂會的僱員合共超過二百。
 
這樣的聯會,相等中型企業,擁有過億元資產,每月營運金額一、二千萬,極需週詳的財務策劃和管理,營運和發展業務(事工),按優次調配資源,憑本身的資產市值和業務前景,運用金融機構的服務,爭取互利互惠的條件,務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相反我們只重意識理念上的合一,鮮有落實應用到實際層面,各堂會個別分散來管理運作自己的財務,化整為零與金融機構議價,這就弄巧反拙。
 
從金融機構立場看,聯會實乃單一機構,出現了許多資源投閒置散(已成熟的堂會多有大額存款和已清繳的物業),同時有許多業務(事工)卻捉襟見肘(新成立堂會或服務組織的財困)地向金融機構張羅,金融機構毫不費勁地在聯會名下的不同附屬戶口內調動資金,便可賺個笑逐顏開;各堂會結合所得的款待條件,遠不及一般的「優越理財」!
 
即使教會內有熱心的有識專業肢體,欲效勞為所屬堂會爭取較大和有效的理財條件,作忠心良善的管家,卻受諸多的結構牽制,因連簡單的股票買賣戶口的開設,也要勞煩聯會的精神領袖簽署,法定上聯會為名下一切資產的擁有者!聯會職位,多為義務兼任,本身堂會已事務繁多,會員可想而知,故多望而卻步。

(三)時代先知精神不振

香港漸漸登上中國的金融中心,環球金融體系亞洲時區的重點。金融業務已牽引著本地的經濟發展;教會內的肢體不乏金融業的精英專才,理應能洞悉層出不窮的金融政策、銷售手法和業務目的,遺憾的是教會鮮有警覺金融系統於本地社會所作的破壞和荼毒心智未成熟的新一代,發出預警和聲討。
 
按教會在香港今天的角色,足能勝任舉足輕重的社會良心角色,去推動商業機構履行其社會責任和義務。記得多年前從報章得悉美國有多個基金聯手入稟法院,申請禁制令,否決最大電話固網商AT&T與色情電視頻道Hot Network的業務策略,該等良心基金以選擇有社會良知的企業作投資目標,其中包括天主教的修女基金,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基金。本港的金融機構其營運手法已達分化社會和強化階級觀念,程度越來越明顯,教會卻從沒有提出異議,這令我費解!
 
綜合上述三個情況,我們需要呼喚有心志的肢體打破沉默,實踐箴言31章1至9節的訓誨:
 
1.   積極於你當下的處境回應召命,到底理財
      應否以利潤為目標呢?
2.   教會的財交誰去理呢?
3.   聖經的原則和教導,可供參考和應用的有
      那些呢?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反思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