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道德?哪裡的界線?
黃讚雄(Eric)是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的幹事,他有逾20年的企業傳訊及傳媒經驗,曾為多家國際企業提供顧問服務。
黃讚雄(Eric)是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的幹事,他有逾20年的企業傳訊及傳媒經驗,曾為多家國際企業提供顧問服務。
這是一個現實的年代,人們越來越重視即時的回報,一年也太久,只爭朝夕!對於生命,我們追求的是眼前的快樂,個人的滿足,性毋須留待婚姻,更毋須等待成熟,性與愛、與婚姻和家庭的分家,為生命帶來很多的衝擊,倫理價值對很多人來說是包袱、是落伍的代名詞。
韓片《慾望的謊容》(下稱《慾》)是導演金基德的作品,在去年11月份在港上映,英文名字是《TIME》,整容的背後其一動機是抵擋時間洪流,《慾》不是側重於女性如何阻止歲月在身體留痕,而是針對人類貪新忘舊的性情。
繼纖體瘦身之後,香港近來掀起另一股美的風潮「整容」,香港亦出現新一代的整容代言人,到底人追求美的心態是否健康?怎麼才能達到「完美」,毫無瑕疵?我們訪問了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與我們分析整容風潮下,我們應如何自處,活得有自信?
傅:從心理學角度,您認為人為什麼會選擇去整容?
當雜誌多番直擊藝人外地整容過程時,意味著此股風氣已開始登陸本港,不少年輕女孩辛苦賺錢為要換上簇新樣子,企望藉此改變愛情、事業運程;整容向來是藝人常用留住青春的魔法,而否認多是迴避記者追問的答案,掩飾因為覺得其人工不合自然,始終蒙上天眷佑的麗質才最令人羨慕;但當真假界線日漸模糊,人不容易從中分辨,甚或乎懶於識別…
女為悅己者容?這話最多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不少人是為了自己才特別注重儀容的。靚仔靚女除了較受異性歡迎外,更容易在不同場合得到較好的對待,亦令個人更有自信,難怪不少女士(近年多了男士)都願意花費不少金錢在美容、化裝和衣著打扮方面,但「現實」是有些人無論怎樣打扮,都無濟於事,於是整容便成了一些人的「出路」。
明光社與旺角浸信會於6月26日合辦了「聽聽孩子心底話」分享會,反應熱烈,約有420人出席。除有正生書院學生伍家俊的分享外,該校陳兆焯校長也簡述了辦學理念及如何協助更新學生。會上亦有柴灣浸信會堂主任朱耀明牧師,分享他從「1995麗晶花園興建愛滋病健康中心」和「2009正生書院遷校」事件,看鄰舍的關係與復和。
如果這並非一般的時代,香港亦並非一般的城市,也許從中大崇基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身上,頗能折射著這個特別的時代並香港這個獨特的城市和社群。盧龍光牧師在5月25日於明光社的「閱讀雲彩」分享會中,和參與者分享他作為身體力行的神學學者的故事。
一個曾考慮當傳道人的律師,會是一個怎樣的基督徒?一個在大學時代已關心香港前途的律師,會是怎樣的基督徒?一個不死讀書也不困死象牙塔的學界中人,會是 一個怎樣特別的基督徒?4月25日晚上「閱讀雲彩」分享會的嘉賓講員,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先生,絕對是一位肯思索、有堅持、與時代同行的當代門徒。
「我會再次留意到自己那些平日已經習慣,但其實我總忘了去感恩的東西:諸如與我並肩合作的好同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和很多我所擁有的──須知道,就在一個月前的今天,他們如常送孩子上學,跟著上班,往後的某個時刻,只花幾秒,這一切都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