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資訊節目 專業持平不可少
晚上電視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節目,他們題材涉獵廣泛,由新聞時事、娛樂及電視節目推介一應俱全,它們統稱為娛樂資訊節目。這類節目由九十年代開始興起,曾一時成為觀眾熱捧節目但到現在卻不斷受批評,究竟觀眾為何如此「轉軚」?讓我們一起「睇真D」。
晚上電視有一種比較特別的節目,他們題材涉獵廣泛,由新聞時事、娛樂及電視節目推介一應俱全,它們統稱為娛樂資訊節目。這類節目由九十年代開始興起,曾一時成為觀眾熱捧節目但到現在卻不斷受批評,究竟觀眾為何如此「轉軚」?讓我們一起「睇真D」。
筆者參與了記協舉辦的「反滅聲」遊行及集會,作為一個前新聞工作者,雖然並不完全認同某些傳媒機構及評論員的作風,但要表態捍衞香港的新聞自由是義不容辭的,因為在香港這個政府認受性不足,財閥影響舉足輕重的社會,傳媒作為監察社會的第四權尤為重要。
筆者由89年6月開始在香港電台擔任記者及新聞節目主持有10年之久,見證著六四事件以至回歸前後的歷史轉變。而轉職明光社將近15年,仍一直擔任記者團契顧問及報業評議會執委,不少心力也放在推動傳媒教育和傳媒監察,與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十分珍惜香港多年來所享有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因為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要數傳媒的收入來源,大部份人也知道除了觀眾以外,就是廣告商。若然是免費報章,廣告更是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所以當大家看報道時,廣告亦會在旁邊「侍候」,希望讀者或觀眾能夠一併收看。當然,有人一看到廣告便「飛頁」,並不受到影響。但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現在有不少廣告模仿成報道,甚至混入節目中,令大家無處可逃。
最近有幾件事都令大家十分關注香港的新聞自由會否受到影響,包括警方如臨大敵地阻礙示威者表達意見和傳媒的採訪;政府更多以官媒發放消息代替容許記者現場採訪;亞洲電視懷疑有高層向新聞部施壓,令未經證實的前國家領導人死訊出街,以及在財經新聞節目內出現疑似廣告的有償新聞。
盲搶鹽成為國際笑話,但大家在大笑之前亦須先了解身邊有沒有親友上了鏡。謠言是否真的能止於智者,往往亦要視乎謠言的本質,最有影響力的謠言往往是附帶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再加上具有權威而略帶神秘的消息來源,例如是傳媒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或專家意見。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香港傳媒公信力」調查顯示,香港傳媒在市民心目中的公信力全面下跌,評分更跌破1997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新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