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肌肉不會背叛人?——淺談健身與失戀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1/07/2025

香港現今的健身文化可謂非常蓬勃,雖然自1986年開始營業的大型健身中心舒適堡(PHYSICAL)在去年結業,但健身氣氛仍未見減退,甚至某些健身中心分店愈開愈多,不少香港人也都擁有健身中心的會籍。不過,以筆者的經驗和觀察,願意花時間健身的人,並不全然為了追求健康,更多的是基於其他實在的原因,而健身亦與其他運動有著重大的分別,其特點引人反思。

「腦殘」遊記——短視頻對兒童的影響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1/07/2025

2024年牛津詞典的年度字為「Brain Rot」(大腦腐化),廣東話可以用「腦殘」來表達;它的出現,是因為過度吸收無關痛癢、沒有挑戰性的網上資訊內容而導致人的思想與智力退化。

完美與是旦之間,助孩子掙脫完美枷鎖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7/2025

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已經響起了警鐘。在2023年公佈的「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顯示,影響年輕人精神健康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學業成績(95.1%)、家人期望(93.7%)與家庭關係(92.2%)。

孩子不想上學了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1/07/2025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要求不上學的情況?當孩子揉著太陽穴說:「今天頭有點痛,我想請病假,不上學了。」這句說話有如一個需要解碼的訊號,孩子真的病了?還是孩子不想上學?表面是身體不適的陳述,卻可能隱藏著複雜的情況。若此類情況「不斷發生」,頻率漸增,父母便要提高警覺,以探究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因為這有可能是「拒學」行為的初始徵兆。

商業代孕引爆的倫理爭議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7/2025

代孕作為一種人工生殖技術,為不孕夫婦提供生育的可能。本港一位知名YouTuber曾公開表示太太進行過多次人工受孕都未能成功懷孕,所以他們決定聘請代母產子,他先在台灣進行檢查及存留精子,再使用亞洲年輕女性捐出的卵子,運送至美國,由於美國不少州份的商業代孕是合法的,因此代孕公司會為他們聘用代母產子。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及婚姻觀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21/07/2025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學習及成長的第一個場所,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以至家庭的一些習慣及傳統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塑造了各成員的性格、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與人的關係,這篇文章將談談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及婚姻觀的影響。

食飯與人際關係

教會與家庭從不對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7/2025

傳統上去評估傳道牧者是否忠心和委身事奉,往往是看他/她是否終日忙於事奉、廢寢忘餐、隨傳隨到,不會計較薪酬、時間和福利,甚至願意「拋妻棄子」,為了事奉而將妻兒(或夫女)暫擱一旁。更重要的不只弟兄姊妹對牧者有此期望,不少牧者亦不覺得這類期望有問題、甚至以此為榮。倘若這些牧者是獨身的還好,起碼不會冷落妻兒,可以像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一樣了無牽掛,全心事奉。

《哪一天我們會紅》 YouTubers的初心與流量的衝突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1/07/2025

ViuTV時有出品一些內容貼地、有深度的電視劇集,今年5月中開始在電視播出的15集《哪一天我們會紅》(Where is My Fifteen Minutes)劇集是其中一部。該劇以香港年輕人希望在網絡上成名的故事為主線,聚焦經營YouTube頻道背後的追夢、友情、競爭與網絡世界的挑戰。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明光社性教育願景分享會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7/2025

明光社在2025年5月23日在訓練中心舉辦一次性教育願景分享會,邀請了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姑娘分享Z世代成長的挑戰 ,而另一位講員私人執業律師丘志強先生,則講解到青少年容易觸犯的性罪行,當日還有同工介紹到本社為學校主領的性教育工作坊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