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同運議程LGBT Agenda(2018年8月)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4/09/2018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出貓特攻隊》(Bad Genius)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24/09/2018

一部充滿刺激的泰國校園電影。女主角劉蓮是一個超級資優生,由她的教師父親獨力撫養。父親為了愛女未來的發展,將她轉到一所名校繼續高中學業,而她亦獲得了獎學金。蓮的聰明被同學發現,並開始以金錢利誘請她一次又一次在學校考試中,把答案以鋼琴手勢報給她的客戶

法律與道德之間——《雜項性罪行》諮詢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4/09/2018

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性罪行檢討小組委員會在5月中旬發表了諮詢文件,就改革涉及《雜項性罪行》的相關法律,提出了初步建議,當中涵蓋亂倫、露體、窺淫、獸交、戀屍等行為,諮詢期為三個月。[1]

教會有群社運青年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4/09/2018

熱心社會運動的青少年,今年先後經歷多次法庭的判決,法庭強調抗爭者的界線,指他們不能走向暴力。惟判決被不少支持和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形容為打壓,這班對社會未來有願景的人,心靈感到頗大的震撼。為此,教牧後援會(由觸動輔導中心、JesusOnline及明光社成立)及繖民網絡教會的三一論壇,舉辦了「教會有群社運青年」研討會,當晚約有50人出席。

教會的雙重標準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9/2018

教會有沒有雙重標準?有,而且很明顯地應該有,也常常有。

 

面對罪的問題,教會是有雙重標準的,因為信仰與法律對罪有不同的定義和處理方式,教會在處理教牧和弟兄姊妹有關罪的問題時,最容易引起爭拗和批評的,正正是有時大家將教會和社會對罪不同的定義和處理方式混淆了。

 

失控的同理心

24/09/2018

《失控的同理心》翻譯自Against Empathy: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英文書名比較嚇人,驟眼看來,它似乎是一本反對同理心的書。甚麼是同理心?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定義,作者把同理心解釋為「在內心反映出別人感受這個狀態」,因此,同理心不等於憐憫,也不等於美善。

是上心,不是上癮?

陳永浩、吳慧華    |    陳永浩、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4/09/2018
上網成癮或是手機成癮,幾可肯定是近代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問題。本港相關的研究指出,全港約有28萬人(約4%人口)有網絡成癮症的癥狀,而其中青少年比例更高達15%。這些「成癮一族」花上極長時間上網,影響學業、工作,人際關係,他們的社交技巧也出現偏差。[1]

駁廢婚主義:為公義而設的婚制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9/2018

女權:從父權裡解放

性騷擾定義的含混性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9/2018

本年香港基督教界,不論教會或機構,小堂會或大宗派,都相繼爆出一些性騷擾、甚至性侵犯事件,性騷擾已是避無可避的議題,教會實在有需要盡快制定清晰的守則,以預防及處理有關事件。近月來不少基督教機構相繼舉辦各類型講座活動,幫助教牧更了解性騷擾課題,這是教會正視性騷擾課題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