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同性戀的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經歷了很大的變化,由大家認為是不正常、道德上不接納的性行為,逐步轉化為一些人聲稱的天生正常性傾向。傳媒對同性戀者的描繪,由陰陽怪氣、濫交不忠,轉變為充滿藝術細胞、愛情專一,甚至可成為異性戀者軍師的粉紅救兵!
同性戀是否天生、正常,不能改變,必須被尊重的性傾向,其實仍然未有定論,但不少同性戀者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家庭和個人方面都出現了不少問題;以及不少同性戀者在健康和心理上都比一般人面對更大的困擾,卻有不少證據可以支持,但無論是傳媒以至一些政府部門往往人云亦云,在缺乏對問題深入了解之下,便因為趕時髦而為同性戀者重新定位,鼓吹人人必須尊重他人的性傾向,甚至逐步以反歧視為藉口,意圖禁止批評同性戀行為的聲音!
文字版 (燭光網絡 39期)
認識、關懷、謹守
輔導同性戀者的感想
於傳媒上我們很多時看到一些勇於站出來的同性戀者,常自稱同性戀者的身心都很健康,享受著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事實上不少同性戀者都面對著各樣身、心、靈的困擾和掙扎,他們其實是極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接納,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矛盾掙扎。
同性戀者常見的兩方面掙扎
1. 同性戀者由於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混亂,以及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男子氣概或女性氣質)缺乏肯定,往往都比較自卑、退縮和害羞,很緊張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會羨慕某些同性,或渴望與他們有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懼怕被拒絕、遺棄,而對某些同性採取防避或輕視態度。有的與父母的關係惡劣、疏離,對家庭、教會和社會產生憤怒、 反抗的心理,又有的會勉強與異性拍拖、結婚,以致婚後產生不少後遺症。
2. 若有性行為的更常懼怕染上性病,特別是愛滋病,因男性肛交中避孕套是常常會穿破的,根本很難有所謂「安全性行為」;而且很多時對方根本不想戴避孕套,覺得這是互不信任,為免破壞雙方的關係,於是勉強承 受風險;再加上有時同性性慾的衝動是不受控制的,未能好好計劃,但發生了之後又會感到非常恐懼。
覓愛艱途
兩個改變我的男人
十五歲的一個黃昏,我穿著校服,在一個廁格內,我服侍一位陌生男人。雖然我今日無法記起他的樣貌,但我沒法刪除那一分鐘的經驗。那些記憶,似是一道程式把我導向一個情慾無彊界的世界。從偷窺到誘導,從幻想到行動,我被性衝動所支配,不能自拔。深受羞恥和罪疚的折磨,加上對愛滋病的恐懼,我的少年時代就在這些陰影之下渡過。當時我已穩定參加教會,表面敬虔,內裡犯罪,過著雙面人的生活,苦不堪言。到現在,我並沒有怪責這位朋友,因為那種誘惑是我無力抗拒,只可怪自己有著這個性傾向,不能順服理智去壓抑性慾。
九七年,我向女朋友求婚,得她鼓勵和答應,於是我們希望尋找輔導幫助。當時我巧遇一位前同性戀者,得以參加一些支援小組。在參與小組中,我第一次被認同、被肯定,並且建立了同性的健康關係!這個便開始了的我的救贖旅程。
愛與痛之間
我嫁了一位有同性戀掙扎的男人,生命也因著這個選擇掀起了大波浪,平庸的一生變得更燦爛或更黑暗。我見証著生命的蛻變,也嚐受到人生不可改變的無奈。
當我跟他還在曖昧朋友的階段,他已經坦白相告,繼而我才考慮是否跟他談戀愛。回頭看,我當時真的有點無知而低估了這個掙扎對婚姻的影響。天真的我以為他找到我後,享受真愛,一切「壞思想」都會過去,什麼「同性戀」自然也會變成「異性戀」。這個童話般的想法,隨著殘酷的生活經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了!
十年的戀愛生活教懂我「放手」。我自以為用自己的溝通本領,可以創建我們的長期熱戀!結婚前,上帝給他戒掉多年「自慰」的壞習慣,作為我們的結婚禮物,我也曾經以為從此天下太平,日日晴天;可惜,婚後他誠實地告訴我,他依然有同性吸引,原來追求男性的肯定,依戀比自己更好的男性,在街頭上、公廁中尚有不可防範的引誘,無日無之,沒完沒了。我十分矛盾,既欣喜他對我坦誠,所以我才得以建立安全感,但卻討厭這根「刺」的「提醒」。憤怒、無奈、失落、煩厭、自愧和內疚都經驗過了,他面對的引誘依然存在。
雖然近年間他在支持小組及很多師傅的幫助下,成長了不少,同性吸引也減少了,我們不得不誠實地面對,(與很多長期病患者一樣)這個「同性吸引」可能一身伴隨。
走過同志路
我們所指的同性戀過來人,實際是一些已悔改,脫離了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基督徒。他們定意離開同性戀的誘惑,將生命交託給神。因著信靠神,他們低落的自我形象及同性戀的轄制,逐漸得著改變。
男同性戀過來人一般比較被動、自我、孤獨、需要但又害怕和人(尤其男性)建立親切的朋友關係。部份則和異性相交有如姊妹般,親密、倚賴,卻並非戀愛關係。他們懼怕和男性建立友誼,他們覺得自己比不上對方,既羨慕又恐懼。然而,同性戀過來人就是要面對自身的恐懼,在神裡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當你發現兒女是同性戀者的時候……怎麼辦?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個案,反映了一個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原來是同性戀者的時候,一些普遍的情緒反應和掙扎:
陳太來電人生熱線,她感到十分憂慮,她多年前因丈夫有第三者,而與丈夫離婚,她帶著一子一女生活,陳太後來也有幾位男朋友,甚至有些也曾同居。現女兒已經17歲,女兒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學,常來家中玩,有時甚至過夜,陳太也視她為契女一樣,但最近發現,女兒與這要好同學的行為十分怪異及過分親熱,她質問女兒,女兒竟承認她們是一對戀人,陳太十分傷心難過,更痛罵女兒不懂自愛,甚至吵著要趕她走,兩人關係現十分僵。
關注同性戀事工的組織介紹
「重建整全心性」網絡主要由一些關注同性戀輔導事工的機構組成,機構包括新造的人協會、香港性文化學會、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明光社、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及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等。為要共同推動專業同性戀輔導的訓練事工,網絡於2003年2月曾邀請了美國的黃偉康博士及Exodus International 五位專業同性戀輔導員來港,與香港的康貴華醫生和葛琳卡博士一起,舉辦三天的Exodus International亞洲交流研討會之「重建整全的心性」,當中包括「同尋『性』象 (家長講座)」、「重建整全的心性(Restoring Sexual Wholeness)輔導工作坊─性傾向、性沉溺、性侵犯的關懷」、「關愛同行─了解與關懷(青年講座)」及「掙脫枷鎖(佈道會)」等活動。另將於今年12月再次舉辦重建整全的心性(Restoring Sexual Wholeness)輔導訓練工作坊。
以下由一些關注同性戀的機構介紹本身的工作:
珍惜每一票
911這個日子,相信不是美國人的你和我也清楚明白代表什麼;但是今年的912,同樣地對於香港人也有很特別的意義!你當日有去投票嗎?你憑甚麼去投出你神聖的一票呢?對候選人的形象?往績?政治取向?道德立場......
是次地區直選的總投票率為55.63%,比2000年的43.57%高出約12%,可見香港人在現今不理想的管治環境中,期望藉是次選舉,改善政治民生等問題。但是,我們應根據甚麼來投票呢?究竟不同候選人對於不同的社會議題的政見是甚麼呢?
有見及此,不同的團體或教會都在是次選舉前出版了不同的刊物,例如:教導何為比例代表制;分析各候選人對性文化及賭博的政策立場等,讓弟兄姊妹知道每一票都將實質地影響將來的社會環境,所以他們的一票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決定。
生理與倫理兼備:與傳媒爭分奪秒的性教育
無「性」不歡是今日傳媒資訊的特點,活在色情資訊氾濫成災的年代,青少年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為被「解放」的下一代頭痛!作為關注性文化的機構,明光社豈能袖手旁觀?本社於10月底推出《性、愛與婚姻──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教材套,探討六個青少年較為關注,且較具爭議的課題,包括色情文化、男女大不同、戀愛、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及同性戀。為配合教材套的面世,本社由10月中起,連續三個星期六舉辦講座,邀請不同的嘉賓講解上述六個課題,並示範如何使用相關主題之教材套。
三次講座各有近二百名教師、家長及社工參加,從各界熱烈的反應來看,相信將性教育列為當務之急的教育事宜,絕不算誇張。首天(10月16日)的講座,獲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關啟文博士主講「色情文化」,以及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陳國平博士主講「男女大不同」課題。
子女迷「網」 家長迷惘
根據明愛在今年五月一份有關青少年上網習慣的調查顯示,有二至三成的中學生每天花近五小時上網,更加有一成的中學生每天上網十小時。敢問作為家長的你,扣除每天上學、食飯、睡覺的時間,貴子女每天還剩下多少時間與你『溝通』?
青少年過於沉迷上網會帶來很多潛在的風險,如:忽視其他生活責任(做功課、家務)、無故缺課、脾氣較易暴躁、忽視正常社交生活、甚至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家長可使用美國Kimberly Young 的青少年迷『網』計算標準來鑑定子女有否迷『網』的問題(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