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與倫理兼備:與傳媒爭分奪秒的性教育

許惠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
16/11/2004

無「性」不歡是今日傳媒資訊的特點,活在色情資訊氾濫成災的年代,青少年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為被「解放」的下一代頭痛!作為關注性文化的機構,明光社豈能袖手旁觀?本社於10月底推出《性、愛與婚姻──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教材套,探討六個青少年較為關注,且較具爭議的課題,包括色情文化、男女大不同、戀愛、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及同性戀。為配合教材套的面世,本社由10月中起,連續三個星期六舉辦講座,邀請不同的嘉賓講解上述六個課題,並示範如何使用相關主題之教材套。
 
三次講座各有近二百名教師、家長及社工參加,從各界熱烈的反應來看,相信將性教育列為當務之急的教育事宜,絕不算誇張。首天(10月16日)的講座,獲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關啟文博士主講「色情文化」,以及執業臨床心理學家陳國平博士主講「男女大不同」課題。

性教育的迫切性

是次講座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解釋教材套出版的來龍去脈開始,他開宗明義指出,現今傳媒往往以「性」作為吸引人的噱頭,以探討「性」的真義和性教育作護身符,推行「性交教育」。他認為在「性禁忌」和「性開放」之間,性教育其實有很大的空間,為免傳媒亂填,實在需要各位關心下一代性文化的人士去填補,絕不可掉以輕心!
 
明光社推出的教材套正要填補這個空隙。蔡志森強調,性教育不只是生理教育,也是倫理教育,故應有既定立場與價值觀,雖然我們不能強逼學生接受,但應讓他們明白不同的觀點,在發生性行為之前先了解其責任和後果,不是為求一時歡愉而漠視一切,作出令自己後悔或造成長遠不良影響的決定。

色情文化的禍害

接著,關啟文博士便開始有關「色情文化」課題的講解,他首先展示了大量中外傳媒的色情資訊,以實例讓參與者了解色情文化滲透大眾傳播媒介的情況,不少例子均令參與者為之側目!事實勝於雄辯,他認為很多內容已接近打正旗號的色情物品,有意無意間將性商品化,暗地裡挑戰傳統性觀念,不單誇大了社會性開放的情況,更將「變態」性行為正常化。
 
然後,關博士拆解色情文化背後的意識,例如將女性視為性玩物、視鹹濕為正常男士的本性、將男女關係簡化為性交等等;漸漸地,人便淪為慾望的機器,而人生的意義就只為滿足即時的快感。他強調,這些意識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成長中的青少年,一方面鼓動男性不必要的性幻想,間接鼓勵他們沉迷色情物品,窒礙正常德智體群的發展,當性幻想、色情物品也無法滿足其慾望時,便可能採取實際行動,變相造就潛伏的「色狼」。另一方面,亦貶低女性的價值與尊嚴,令她們誤將自己的存在意義,等同於男性的肯定與認同,為取悅她們,不惜啞忍性騷擾行為,更極端者甚至描述女性享受男性的強暴,即所謂強暴迷思(Myth of Rape)的意識。
 
兩方面的影響相輔相成,只著重性交的男女關係,只以性歡愉與享樂為大前提,忽視向對方的委身與承諾,最終只會摧毀家庭體制的價值基礎,帶來更多單親家庭、離婚、包二奶、婚外情等問題之餘,更令各種青少年問題惡化,整個社會勢將付上沉重的代價。
 
面對種種問題,他認為老師不能強迫青少年接受自己的一套觀念,但有必要引導學生作多角度反思,絕不能拱手將他們交給傳媒「洗腦」!他建議老師從問題的根源著手,先了解青少年反叛、對性好奇卻缺乏自信等特性,先從基本對人及對自己的尊重入手,分析各種性開放行為的後果,讓學生反省自己如何被強調「自主」的傳媒操縱,再引導其思考人生理想,做個能真正自控人生的自由人。

認識及欣賞兩性的差別

談到在性方面的男女之別,一般人會聯想男女生理構造的分別,陳國平博士卻沒有詳細講解男女性器官的構造,而是從男女的遺傳基因及男女性荷爾蒙比例的不同說起,再談到社會文化與成長背景各種因素,如何構成男女心理及生理的差異;同時,他又補充即使在絕對相同的教養下,一些兩性獨有的本質與特性仍是會存在的。
 
接著,陳博士進一步解釋,兩性在溝通方式、壓力處理與心理需要三方面的分別,他還舉了不少生動的例子以引起共鳴,夫妻間相處的生活鎖事如洗碗、倒垃圾和購物等,以至如投資買賣的決定或面對困境時的應變等實例,都為人津津樂道,不時引發哄堂大笑。即使他舉了不少男女差異的例證,但強調無意為男女強弱作界定,只希望引發大家欣賞彼此的不同,鼓勵兩性發揮獨有本質,互相尊重及彼此配合。
 
此外,他又透過分析男性的五大需要(包括性滿足、康樂夥伴、具吸引力的配偶、家務上的支持及讚賞),以及女性的五大需(包括被愛、傾談、誠實及開放、經濟支持及家庭委身),讓老師明白向成長中的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時需要關注的事項,例如男孩子的性慾較易受刺激,著重追求性滿足,而建立他們多方面的興趣及擴闊其生活圈子,可以分散其對性的注意力。女孩子則重視關係,享受被愛的感覺,故在性方面容易為取悅男友而「失守」,老師不妨從關係的建立入手,讓她們感受男女間性關係以外的被愛。

回應開放的青少年性文化

10月23日的第二次性教育講座,我們邀得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總監程翠雲女士,分享有關青少年「婚前性行為」的課題。進入正題之前,資深的性教育工作者程翠雲便先來個「離題」聲明,憑其累積多年來的前線經驗,婚前性行為緣起自青少年錯誤的性觀念,故她大膽地擅自將題目改為「青少年性文化」!
 
程翠雲點出多個現存於青少年間的性觀念,首先他們迷信愛情套餐觀念,即是戀愛等於做愛,會懷疑沒有行動(即上床)的愛情;他們又會盲目追趕潮流以尋求朋輩認同與優越感,況且拍拖不等於結婚,故也不介意一腳踏幾船,甚至交換男女友;即使對方非結婚對象,他們又會矛盾地願為愛付出一切,獻上身體、以身示「愛」、有的甚至會違法、自殘或自殺;他們深信有feel便有愛,並享受身體接觸的體溫、被需要、被接納所產生的安全感,從而衍生但求有feel,不分性別的現象,尤其在社會上有個別團體人士主張人權、性權與情慾自主權的風氣下,變相鼓動青少年嘗試同性戀。
 
她提醒老師要小心處理,貿然的反對只會被理解為剝奪及侵犯他們的性慾與情慾的自主權,在反叛心的驅使下,可能迫使他們主動去試,帶來反效果,推高青少年感染愛滋病、性病的機會。她建議同區或同邨學校多合辦工作坊或研討會等,讓老師家長多作交流、互相支援,就青少年各式各樣與性有關的「奇難雜症」共謀對策。
 
基於上述種種戀愛的迷思,婚前性行為、同居、未婚懷孕與墮胎等問題,在青少年群體間只屬等閒事。據她接觸的個案,不論學校的名氣,不少高中女生都曾經墮胎,分別在於次數多寡;至於同居情況更為複雜,很多家長基於「在家搞勝過外邊搞」的心態,往往不反對子女帶「拖友」返家同居,亦間接助長婚前同居的風氣。
 
程翠雲急切呼籲師長見機行事,與經常歪曲性觀念的傳媒「鬥快」,趁尚可模造的階段,建立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師長不妨善用各類有關青少年性觀念的調查,既可帶出愛滋病、性病或墮胎等問題的嚴重性,亦可藉著討論分析,澄清一些錯誤的性觀念,再來一招順水推舟,動之以情,灌輸傳統的價值觀,一舉數得,她深信青少年行為無論如何開放,心底還是渴望真愛與一生一世的婚姻。
 
說到底,性教育要產生果效,她始終堅持師長樹立榜樣才是最重要!假若青少年在家無寧日的環境下長大,而家長本身的婚姻又問題多多,家長對子女漠不關心,彼此關係惡劣,又怎能說服青年人相信美滿婚姻?更遑論持守性必須發生於婚姻之內的原則!
 
講座由事先張揚「離題」事件開始,透過講者具體經驗的分享,一個接一個活生生的個案,在接應不暇的提問下結束。相信不管題目是甚麼,對講座的參與者而言,程翠雲寶貴的「實戰」經驗已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