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
不想努力了
早陣子在西門町街頭,坐著一個穿著吊帶背心,手持「求找乾爹」紙牌的妙齡少女,成為城市的熱烈討論。有的說「這太傷風雅吧!」有的說「現今的年青人也太不思進取」,有的更斷言說「這不就是賣身!」雖然,不到兩天,當事人已表明這只不過是為了「業配(業務配合)商品」。紙牌內容:「徵求不需要有錢,只雖要陪我渴酒……」被說成是推銷一種「解酒藥」的另類廣告。
「迷你兵團」攞你命
在本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中,講員蔡元雲醫生以革新作主題,一連十晚分享訊息。其中一晚以青年革新為題,說到教會要進入青年群體,了解其所思所想,從而與他們同行。
毛記電視
傳媒教育學者David Buckingham 十多年前曾經做過一項研究,探討現世代的年青人是否關心時事。因為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報章銷量下跌,看電視的觀眾亦減少了。有很多人認為年青人不理世事,只會沉溺在打機及聽音樂之中。
援交換來嚴重後果
圓桌會議內容摘要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主持:蔡志森先生(明光社總幹事)
分享嘉賓 :何敏超先生(80後信徒、中學教師)、梁恩榮博士(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譚溢泉牧師(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大埔堂牧師)
寫在前面
有關80、90後的種種理解與誤解
摘要
葉教授相信80、90後的迷思,是由傳媒製造的。報紙、電台、Facebook、高登網站沒有經過過濾,不斷向公眾描述80、90後是一班反政府、激進、不理智、憤世嫉俗、對傳統價值淡忘,以及製造事端的麻煩者。事實上,根據不同的數據及資料證明,並非所有80、90後都與傳媒所描述的一樣。
接納是牧養的第一步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一項有關教會內八十、九十後年青人的調查發現,八十、九十後基督徒十分關注現代社會意識,例如民主、人權、自由,由於他們重視言論自由,所以比較喜歡「由下而上」的方式去表達意見,而這種回應方式與教會一向的形式不同。
不應消費他人的痛苦
賺得世界盃,賠上年青人
在香港,政府、馬會、傳媒和外圍莊家應是世界盃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可以轉播賽事的商場、酒吧和茶餐廳;以及啤酒、汽水、薯片和零食的供應商亦應坐享其成。在利益掛帥的香港,賺到盡是很多人(包括大財團和大機構)的心態,就像在香港的富豪榜名列前茅的多是地產商,但有些地產商的銷售手法卻和不良海味店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