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為悅己者容?這話最多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不少人是為了自己才特別注重儀容的。靚仔靚女除了較受異性歡迎外,更容易在不同場合得到較好的對待,亦令個人更有自信,難怪不少女士(近年多了男士)都願意花費不少金錢在美容、化裝和衣著打扮方面,但「現實」是有些人無論怎樣打扮,都無濟於事,於是整容便成了一些人的「出路」。
整容和女士的年齡差不多,都是大家心裏有數,但一定要保持神秘,當眾揭露隨時「反面」,都屬不能公開的禁忌!但繼前幾年大量修身、減肥的廣告和代言人湧現後,去年開始更出現了整容的代言人和不少相關的廣告,究竟香港會否步日本和南韓的後塵,成為另一個整容之都?究竟整容風氣背後反映甚麼問題呢?以整容增強自信是否不道德呢?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容貌是次貨時應怎麼辦?今期《燭光網絡》希望在有關問題未蔚然成風之前,和大家作一個前瞻。
文字版 (燭光網絡 53期)
「次貨」的芳容
天性愛美麗……願可以改頭換面?
數年前,瘦身纖體行業看準了人們愛美的心理,以大量的電視瘦身特輯及雜誌廣告,締造「瘦即是美、即是健康」的風潮,向大眾宣傳纖型計劃的成功案例及血淚史,更提供各式各樣的纖體療程及計劃,打響了如意算盤,賺得盤滿砵滿。
整容潮襲港
正當纖體瘦身市場面臨飽和之際,美容界最近開展了一條賺錢新路向──向大眾推廣「軀殼再造服務」──整容手術。整容廣告以「功效明顯」、「安全」及「專業」作招徠,以「製造完美」、「令人重生」等口號來吸引追求樣貌要「完美」的人仕。報章及雜誌大肆報導藝人整容消息,更加將某些藝人的整容過程作詳細介紹。
美麗.謊言 ?
「30分鐘無痕隆胸」
「肉毒桿菌蛋白質注射去皺、瘦面」
「微創抽脂」
「全由經驗醫生負責令妳全面重生
重生熱線:xxxxxxxx」
近來,雜誌的整容廣告愈來愈多,有公司更重金禮聘女星親身經驗整容手術,然後就向廣大市民「見證」其整容效果,事件成功地引起傳媒及市民的好奇和關注,有效地繼續宣傳該公司的整容服務。其手法就與現時的瘦身減肥公司找代言人一樣,務求用廣告及明星效應吸引公眾,希望藉此製造一股整容潮流。究竟廣告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廣告真的可帶動潮流嗎?
劉倩怡:「靚」原來不值錢
當雜誌多番直擊藝人外地整容過程時,意味著此股風氣已開始登陸本港,不少年輕女孩辛苦賺錢為要換上簇新樣子,企望藉此改變愛情、事業運程;整容向來是藝人常用留住青春的魔法,而否認多是迴避記者追問的答案,掩飾因為覺得其人工不合自然,始終蒙上天眷佑的麗質才最令人羨慕;但當真假界線日漸模糊,人不容易從中分辨,甚或乎懶於識別…
整「容」?整「心」?
繼纖體瘦身之後,香港近來掀起另一股美的風潮「整容」,香港亦出現新一代的整容代言人,到底人追求美的心態是否健康?怎麼才能達到「完美」,毫無瑕疵?我們訪問了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博士,與我們分析整容風潮下,我們應如何自處,活得有自信?
傅:從心理學角度,您認為人為什麼會選擇去整容?
葛:因為人覺得自己不完美,有所欠缺,心理上希望可以透過整容令自己更完美,看起來不比別人差,令自己更有自信。
傅:整容後,那些人是否真的更有自信?
葛:整容只能給他們剎那的滿足感,短期內可能顯得有自信,但並不持久,因為整容未能解決他們深層自我不接納的問題,相反,他們會墮入「追求完美的陷阱」,不斷追求更好更美,但因為根本沒有「完美」,因此即使整容後,他們仍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他們需要的並非外表的整容,而是認識自己心底深處到底有甚麼問題令他們對自己不滿意,從而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
傅:那麼人可以怎樣增加自信?
美麗由獨立思考開始
那次在外國,近千度近視的黃麗彰姑娘,因為看不見臉龐側邊的玻璃,砰的一聲,鏡片即時報銷。雖然沒有傷及眼睛,但朋友自此就不斷遊說她作激光矯視的手術。「若不是當年仍屬新技術,早就做了。」可是對於同樣在頭上動刀,技術也日見成熟的割雙眼皮手術,她卻回答說「做手術?這個我就接受不了。」
對於美麗,黃姑娘有話說。
社關老兵話當年
林海盛牧師,大學時唸社會學,現為牛頭角浸信會主任牧師,十年前參與成立明光社,並一直擔任董事至今。
輾轉社關廿多年
若論社關的年資,林海盛牧師可算是個老兵了。早在1983年讀神學之前,由於當時他的母會(旺角浸信會)的吳宗文牧師十分關心社區,他亦受到影響而參與其中,第一個大型的行動是反對政府計劃在旺角設立紅燈區,旺浸聯絡了區內三十多間教會一起行動,最後有關建議被區議會否決。
之後,為了旺角區內的色情海報和電視一些不雅的內容,他與一班熱心的教牧約見立法局議員,慢慢凝聚了一些志同道合,反對色情文化的戰友,並成立了「基督徒關注色情文化聯委會」。但色情漫畫、報刊如野草般蔓延,大家發覺單靠一些「業餘」的熱心人士,只作「件頭」式的回應,難以有效遏止有關風氣,於是,便蘊釀成立明光社,整個過程林牧師都有參與。
六四民運最難忘
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
日前香港六大宗教領袖發表聯合新春賀詞,內容提到部分傳播媒介每多對教育有負面之製作及報道,敗壞社會之健康風氣,腐蝕青少年之心靈,成為產生社會暴戾之根源… … 可見香港的傳媒問題的嚴重性不容忽視。
「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由十八個教育、家長教師會、社會服務及宗教團體組成,為青少年能夠有一個免受不良傳媒資訊影響的健康成長環境而努力。明光社,亦是「反色暴」組成的十八個團體之一。
為關注傳媒問題,「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以下簡稱「反色暴」)自二零零三年起,每年均進行傳媒生態調查,反映教師、社工、中學生對現時香港傳媒狀況的意見。「反色暴」於二零零六年十至十一月,進行第四年度調查,並於本年一月十九日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向十多個新聞機構公佈調查報告。以下為四個十分值得留意的重點:
一. 受訪者對傳媒的評價下跌
問卷邀請受訪者對傳媒於過往一年之整體表現給予評分,十分為滿分,代表最滿意。於949位受訪者中,有57.9%受訪者給予五分或以下,去年給予五分或以下則有44%,表示受訪者認為傳媒表現不合格有13.9%之增幅;而平均分方面,本年為5.23,此分數與去年(5.6分)相比,亦下降了0.37分,傳媒表現之退步值得關注。
美國同性戀運動發展對香港的啟示
今年一月,明光社、香港性文化學會、維護家庭聯盟聯合邀請美國聯合辯護基金Alliance Defense Fund的兩位律師Glen Lavy 和Jeffery Ventrella到香港,與教會領袖及法律界人士分享歐美同性戀運動的情況,以及分享他們在美國介入同性戀運動訴訟的經驗。兩位嘉賓首先於一月十二日上午假播道會港福堂與六十多位教會領袖分享同性戀運動在美國的情況,然後於十二日晚上及十三日全日為一些法律界人士提供深入的訓練,包括訴訟個案分享,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在此只節錄一月十二日上午部分內容。
《同志‧戀人》事件起始及回應
日前香港電台信譽良好,陪伴不少香港人成長的「王牌」電視節目《鏗鏘集》其中一集被廣播事務管理局裁定「報道內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戀,產生鼓吹接受同性婚姻的效果」。此事在社會引起極多討論,時事評論員均紛紛撰文表達意見、不少市民亦透過去信政府部門,以示對廣管局裁決的支持或反對。
惹來極大爭議的是2006年7月9日播放,名為《同志.戀人》的一集。此集的內容探討同性婚姻,分別由3位同性戀者講述他們的處境,以及他們對同性婚姻的看法。節目播出後影視處共收到二十二宗關於此節目的投訴,其後一名市民更上訴廣管局,主要的投訴內容分為下列5方面:
1. 節目偏袒、宣揚同性戀及含有歧視成分;
2. 節目不適宜黃金時段播放,並對兒童及青少年產生壞影響;
3. 節目提到基督徒反對同性戀的意見,令觀眾誤以為所有基督徒都是缺乏理性;
4. 節目沒有提及同性戀的不良方面,例如愛滋病;
5. 節目沒有包含警告字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