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教育和校園暴力
朋友告訴我,一班感情要好的中五同學,打算在離校前搞點新意思,大夥合作拍一齣短片,題材是「校園暴力」,拍攝手法是運用大量手搖鏡頭,場景是課室,道具是桌椅,主角當然就是被欺凌的小個子同學……
朋友告訴我,一班感情要好的中五同學,打算在離校前搞點新意思,大夥合作拍一齣短片,題材是「校園暴力」,拍攝手法是運用大量手搖鏡頭,場景是課室,道具是桌椅,主角當然就是被欺凌的小個子同學……
「…內地對網絡言論的控制日益嚴厲,信息產業部正醞釀對廣受網民歡迎的博客實行實名制,網民想開博客,就要先登記身份證。網民痛斥:『唯一一個有言論自由的地方,又要被消滅了。』也有網誌寫手表示,如果被人強制進行身份登記,『實在不爽,那我將不再寫博客』。
Internet被喻為資訊的高速公路,因為在這無分國界的超級互聯網絡上,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萬的資訊在互相傳送。可能有人對「互聯網」的理解仍停留在功能上,以為「互聯網」只是為人類帶來溝通上的方便而已,豈不知隨著其發展及使用者的急速增長下,「互聯網」已成為不少人生活上的一環。
一位我敬愛的老師曾說:「教育的目標是教導學生如何處事,也協助學生如何做人」,時至今日,我仍然認同他的觀點。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最近提出的《教育目標綱領》,可見他們希望香港教育能從根本做起,配合全面改革,改善現存的教育制度,教統會成員更四出邀請各界人士績極給予意見,其決心及魄力令人佩服。另外,網領內容雖只得寥寥數頁,但非常全面,更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教育目標,無人會反駁之。
無論你是否願意,互聯網已經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模式,網頁和電郵信箱就像我們熱戀中的愛侶,每天不見過面就難以安寢,而色情、賭博及形形式式的廣告郵件每日如雪片飛來,每次開啟電郵信箱都要做一番剷雪的功夫,否則不消幾天便會淹沒在數以十計(甚至百計)的電郵之中。
隨著「藝人情慾照」在城中流傳愈來愈廣,影響所及,比起多年前的「陳健康事件」和「巴士阿叔」更為轟動。我們相信此事會對香港造成多方面的影響:由性倫 理、傳媒操守、互聯網道德與法律問題、到偶像文化、潮流文化等;對年青的一代都影響深遠。就此明光社與播道會港福堂合辦一座談會,邀請五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嘉賓一同探討有關問題,希望能協助大家對此事有多角度的解讀,及掌握更有效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記得初入職的時候,經常要透過搜尋器(search engine,用者只要在網頁輸入索引字,網站在搜索後,將有關網頁的索引列出)找一些圖片作插圖。一次,要找一張紅唇照片,於是就在搜索器輸入「lips」一字,結果搜尋器給我卻是排山倒海的裸女照片,甚至是充斥大量「X」字的網頁索引。此後筆者發現,原來搜尋器對某些「關鍵字眼」會有特別「聯想」,自動與色情網站掛勾,於是以後避免用這些字作索引字。
作者:唔講,20出頭在職年青人
上網習慣:平均每日在家1-2小時,公司唔計。
我的Web2.0感想:
孔子教他的兒子伯魚「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提醒我們一個人若不懂文化,便難以說出合宜的話;若不懂規矩,就難以在社會立足。
近月,有多個團體公布有關中、小學學生網絡欺凌事件的調查報告,根據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青年協會有關網絡欺凌的調查顯示:有三成高小學生曾在網上欺凌別人,亦有兩成二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別人。另外,亦有資深社工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多傾向啞忍或向身邊朋友傾訴,較少主動向社工求助,所以駐校社工能夠發現,並能幫助的個案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