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懷孕、援交、網上色情資訊氾濫的情況十分普遍,令學校、家長和教會擔心不已,可惜香港政府一直缺乏一套整全的性教育課程。雖然教育局在2008年修訂了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並訂出與性教育相關的學習期望及內容,但卻欠缺實質的教材,只建議學校將性教育內容分散於各學科的教學範疇內,如電腦與資訊科技科、生物科、綜合人文科、通識教育科等。現實是這種拉雜成軍的跨學科性教育課程,令學生難於整合各方面的內容,並建構出個人對性的價值觀。
我們相信教育不止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觀建立的重要過程,所以我們在2011-2012學年開始重點發展中學性教育,希望能夠為更多學生提供生理與倫理並重的性教育。
按年級設定內容
在第一年的先導計劃中,我們派出同工進入課室為14所學校進行了109場性教育工作坊,主題包括男女性別角色、色情文化、婚前性行為、戀愛懷孕、婚姻與家庭、同性戀等不同題目。學生反應理想,校方回應正面。
學校對我們的信任成為我們繼續努力的動力,所以明光社將繼續投放資源在中學校性教育的工作上。在下一學年,我們計劃按年級設定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程度,而又能配合正規課程教學內容的題目,期望能繼續為學生提供正確而清晰價值觀的性教育工作坊。
文字版 (燭光網絡 84期)
本社為中學提供回應社會現況的性教育
正確認識生與死 發揮生命正能量
有鑑於青少年抗逆力低,難以面對生死,明光社在華永會資助下,正舉辦「生之頌、死之思」計劃,期間,我們舉辦了通識生死教育系列,當中包括了講座及互動討論工作坊。
於兩天合共三個工作坊中,參加者在贐明會專業輔導員和明光社傳媒教育主任帶領下,以一連串體驗活動去「出死入生」,反思生命歷程,並運用通識的學習方法,互相交流,探討生和死的意義。
對於工作坊的期望,由參加者共同熱烈地為組合命名,且在講解命名的由來和概念時可見一斑:有人希望能了解更多生死的差別;有人珍惜相聚共同學習的時間;也有人希望作為共同經歷生命的旅程。
生命是一個歷程
在輔導員的啟發和帶領下,參加者於分組後投入地討論和製作他/她們眼中「生命的畫」,反思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畫」讓參加者明白生命是一個歷程而不是一個終結,雖然當中因種種局限,有成功和失敗,像樓梯有上落,卻能交織出不同的精彩故事,也可像樹一樣不斷成長。參加者詮釋和展示他/她們對生命和死亡歷程的體會,因著相互交流和溝通,體現通識學習的精神。
透過不同的活動,輔導員讓參加者逐步思考為何要珍惜生命。
幫助兒童走出性創傷的陰霾
想孩子茁壯成長,除了提供三餐溫飽、優秀的教育外,好好保護他們的身體免受性侵犯,也同樣重要。正如美國加州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所指,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對人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而性侵犯及性創傷對兒童的自我形象及價值觀更帶來嚴重的傷害,不能小覷。
明光社與香港性文化學會早前舉辦「兒童性創傷及性侵犯的輔導」工作坊,並邀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醫學院精神科助理教授黃偉康博士專程來港主講,吸引了逾120名來自教育界及社福界人士報名參加,反應十分踴躍。
讓孩子認識身體界線
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黃博士指出,當兒童成長至12-13歲,便進入所謂「性萌芽」、「性甦醒」的階段,若在這個時候,在性方面受到創傷的話,其所帶來的影響,將是一生之久,為此,教導孩童如何逃避性侵犯是很重要的。
從特首選舉看傳媒亂象
特首選舉雖然曲終人散,不過,傳媒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卻仍然值得我們反思。傳媒既是打手,又要公正報道;報章受老闆操控,但記者卻要在愈來愈窄的新聞自由中找到自己的空間;編輯收到四方八面的黑材料,既須要核實,但又要在競爭白熱化的傳媒戰中不會「輸新聞」……如此糾纏的傳媒問題,該如何解讀?明光社早前便舉辦了「謠言止於傳媒?特首選舉報道亂象」傳媒通識教育研討會,邀請四位講者分析傳媒亂象。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認為爆料確是傳媒天職,最重要的是爆料的內容要真確,「但如果係抹黑,即無中生有,講到好差,或者講啲無辦法證實嘅嘢,就有問題。」就她觀察,現時傳媒的立場非常清晰,甚至為了該立場而犧牲新聞的客觀性,「我會開始睇你啲立場有冇偏差,甚至會睇另一份報紙去查證。不過咁樣亦都表示個傳媒唔係好健康。」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認為,傳媒在選舉中沒有分析候選人的政綱,在處理醜聞時不搞清事實。他舉例在梁營中人被揭出席江湖飯局中,傳媒有多個版本,各自表述,未見整合。他說:「對基本的事實都不搞清,點樣做一個斷言?如果做,係誤導公眾。」
洋松街78號帶來的攪動
要推動教會的年青人社關,一起落手落腳去做是最好的辦法。對貧窮人士表達關心陪伴、提供一些物資幫助固然重要,但過程必然觸及到對社會運作的批判,背後政治操作的意識型態;更不能忽視的,是基督徒如何在好像被社會遺棄了的社群中,活現出基督信仰中新造的群體以及十架的意義。
大角咀洋松街78號一幢工業大廈劏房住了60多戶人,被屋宇署向法庭申請封閉令,遷出限期在2012年3月7日屆滿。當天,屋宇署人員聯同警方封閉違規搭建的劏房及單位,將有關樓層上鎖。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在傳媒鏡頭下各散東西。在清拆前的兩個月開始,一群剛參與本社「釀愛攪動社關訓練營」的年青基督徒嘗試接觸那裡的住客。
最先我們從新聞報道中看見劏房戶的情況,但沒有太多實際的資訊,只能去「白撞」。上帝的恩典,那天遇上同為基督徒的李先生為我們大開歡迎之門。後來李生說是因為我們同為基督徒,他才招呼我們。
Chok男 Chok女的世代
早前一個以性別為題材的電視台綜藝節目,嘗試打破男女固有的外表限制,吸引不少觀眾收看;此外,變性人爭取結婚權的官司,也備受關注;如此種種,都加深了社會大眾對性別議題的認識。事實上,傳統男女性別氣質的分野近年日漸模糊,中性打扮的男女比比皆是。究竟性屬身份是怎樣的一回事?
美國加州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早前應邀擔任明光社性教育教師訓練「Chok男Chok女的世代」的講員,講述怎樣幫助年輕一代建立性屬身份和自我形象。他表示青少年在13歲之前較容易糾正其性屬身份的疑難,並鼓勵教師及家長幫助孩子開心地成長,這有助建立健康的性屬身份。
按不同年齡階段 建健康性屬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