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兒童走出性創傷的陰霾

特稿
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31/05/2012

想孩子茁壯成長,除了提供三餐溫飽、優秀的教育外,好好保護他們的身體免受性侵犯,也同樣重要。正如美國加州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所指,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對人的一生有深遠的影響,而性侵犯及性創傷對兒童的自我形象及價值觀更帶來嚴重的傷害,不能小覷。

明光社與香港性文化學會早前舉辦「兒童性創傷及性侵犯的輔導」工作坊,並邀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醫學院精神科助理教授黃偉康博士專程來港主講,吸引了逾120名來自教育界及社福界人士報名參加,反應十分踴躍。

讓孩子認識身體界線 

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黃博士指出,當兒童成長至12-13歲,便進入所謂「性萌芽」、「性甦醒」的階段,若在這個時候,在性方面受到創傷的話,其所帶來的影響,將是一生之久,為此,教導孩童如何逃避性侵犯是很重要的。

事實上,小朋友在8歲以前,思想還是十分單純,他們相信「叔叔給我糖果,我讓叔叔撫摸」是「公平」的交易,因而很容易被立心不良的人有機可乘。黃博士便提醒,家長平日除了要小心看管子女外,也要教導他們認識身體的界線,讓小朋友曉得身體的某些部位是屬於個人隱私,不能讓人隨意碰觸,並要讓孩子知道,萬一遭遇性侵犯,要懂得三個正確的應對方法,
第一是“STOP”,高呼「我不要」;
第二是“RUN”,即時「逃走」;
第三是“TELL”,「告訴」師長。

此外,從小培養兒童對其性別的正確認同,也有助減少他們長大後成為施暴者或遭受性侵犯的機會。

正確性別認同尤重要

黃博士表示,父親是女兒生命中第一位男性,能為女兒樹立心目中男性的標準,因此,父親對女兒一生的影響極其巨大,他在不自覺中影響了女孩的擇偶標準、性格和氣質。如果爸爸懂得欣賞女兒的女性氣質(這是指到性格、內涵),這樣她便會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減少長大後喜歡透過身材去尋求其他男人的肯定,從而減少她們遭遇性侵犯的機會。
 
另一方面,男孩子的性格和氣質,卻需要母親來肯定。黃博士稱,男孩子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也希望別人欣賞他的能力,因此他鼓勵為人母者,多對兒子說︰「你是媽咪的好幫手,你真叻仔!」、「你將來會成為好男人」之類的說話,幫助男孩子從小建立尊重女性,並要作和平使者的觀念,這樣可減少他們長大後成為施暴者。

細察有否不尋常表現

然而話說回來,萬一真的發生不幸事件,如何能及早觀察到孩童曾受到性侵犯,並作出適切的援手,家長、老師、社工也是不能不知的。

黃博士指出,若孩子不幸遭受性侵犯,他們身心也可能出現一些信號反應。歸納來說,在心理方面,學童或表現得憤怒、煩惱不安、情緒低落、緊張焦慮、自卑,由於他們對被性侵犯的情景揮之不去,因此對相類似的情景甚至與施暴者有相同特徵的人,都會作出過敏反應。

在生理方面,他們或會出現痛症、尿床、失眠、發惡夢等情況。在心理和生理互相影響下,有可能再衍生其他行為問題,包括學習的專注力下降、人際關係欠佳,有些或有厭食症、濫藥、吸毒、偷竊,甚至自毀的傾向。

黃博士又謂,有些受過性侵犯的兒童,可能不期然對性產生好奇,他/她對性的關注,會超於他/她所屬的發展階段,他提醒家長、老師,若發現子女或學生出現這些不尋常的情況,便需要格外留心。

幫助受害人重投生活

適切的輔導,有助性創傷的兒童走出陰霾。黃博士說,輔導員首要是營造一個讓當事人感到安全的環境,讓他/她可以透過言語、繪畫、舞蹈、音樂、日記等不同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外,輔導員也要有同理心,在輔導過程中,不宜加入主觀的批判,最重要是幫助受害學童減低自責感,明白自己是受害者,鼓勵他們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們可以安慰當事人,告訴他/她,縱然身體受到創傷,童貞被奪去,但內心的榮美依然不變,它仍然存在。」

至於輔導的最終目的,則以加強受害人的自愛感、減少社交疏離、維持正常生活為目標。「當事人的傷痛,我們未必真的能明白,因為只有他/她自己才知道。作為輔導員,我們也不是要求當事人忘記,著實記憶是很難磨滅的,我們只希望這些痛苦感覺不會牽引著當事人,讓他可以做好生活上的角色。」黃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