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去與留的抉擇
何解要離開香港?
從足球反思世界
有經濟學家指出,企業在海外開拓市場時,須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從而制定合適的策略,這樣海外投資者在當地市場才可以持續發展。適逢世界盃臨近,或許我們可以在足球身上,反思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足球看世界
對中學生而言,相信他們對全球化、商品化、文化、中國現代化等名詞不會感到陌生,不過究竟有多少學生明白箇中的意義?又有多少學生願意花時間認識這些課題?筆者認同教育的真諦不是將學生變成『蛀書蟲』,相反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可惜現時的教育制度太重視考試成績,學生過於看重書本上的知識,使他們缺乏認識世界的求知欲,令他們未能完全明白在世界,甚至本地發生的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世盃點滴在心頭
足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種運動,但對筆者而言,是與爸爸溝通的共通語言。爸爸在近40歲之齡生下我和我的哥哥,他是一名傳統的生意人,外表予人穩重、嚴肅的感覺,在我眼中,他滿有自信、學問淵博,且愛發表偉論。由於爸爸經常在外地工作,很少時間留在家中,即使留在家中,年齡的差距和爸爸的個性亦窒礙了父子之間的溝通。
300萬,你賭得起嗎?
政府決定將現行的賽馬博彩稅改變為利得稅形式徵收,因為政府相信有關改動有助馬會與外圍馬莊家競爭。據政府和馬會估計,現時外圍馬的投注額已上升至500-600億元,若不予馬會更大的彈性推廣和營運賽馬,將有更多投注額落入非法外圍馬莊家手中。
求「才」? 求「財」?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1992年曾發表一篇文章,介紹四位對運動商業化貢獻最大的人物。第一位是全美最受歡迎的高球手,史上奪得最多次公開賽冠軍,被喻為第一位具商業價值的體育名星─史尼特(Sam Snead)。第二位是IMG運動經理人公司創辦人,被喻為本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千位人士之一,有「運動行銷之父」之稱的麥哥馬克(Mark McCormark)。
一個「盛大」的假象!
今夏在德國舉行的世界盃將會在12個城市舉行,德國政府耗資近12億港元維修7個球場和興建5個新球場,平均一個球場會上演5-6場賽事。相比起上屆在日本和南韓舉行的世界盃,今屆賽事花在球場設施方面的開支算是『超值』。其實,日本和南韓合辦上屆世界盃並非出於自願,只不過當年國際足協成員國未能就日本或南韓主辦2002年的世界盃達成共識,遂提出由兩國合辦該屆賽事。
數字在說話!
民政事務局在足球博彩規範化前(2001年),委託香港理工大學,就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的情況進行研究,四年後,政府委託香港大學,就同一課題進行研究,在壓力團體多次要求下,政府在去年底世貿會議期間公佈有關研究數據,結果一如外界所料,參與足球博彩的人士大幅上升,由合法化前只有2.9%被訪者曾向外圍下注,到合法化後有16.3%和1.4%被訪者向馬會和外圍下注。(表一)
香港眼看全球化與貧窮
在香港舉行的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在去年底曲終人散,最令香港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南韓農民以三步一跪拜方式進行示威(見圖),表達世貿的決議如何影響他們的生計,他們的舉動確實贏盡香港人的同情和好感,不過亦有不少香港人對他們在灣仔衝擊警方防線的情景仍猶有餘悸,認為他們不應採取過激烈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