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性罪的法律與良知
人性本善?這是不少人心底的期望,但現實有時卻令人心寒。年紀輕輕便偷竊、欺凌、非禮、甚至強姦、殺人也不是極其罕有的新聞。對於普通法一直假定「14歲以下男童無性交能力」,明顯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但若照法律改革委員會建議廢除這項推定,將來涉及強姦案的14歲以下男童就要承擔相關的刑事責任。
謠言真的止於智者?
盲搶鹽成為國際笑話,但大家在大笑之前亦須先了解身邊有沒有親友上了鏡。謠言是否真的能止於智者,往往亦要視乎謠言的本質,最有影響力的謠言往往是附帶相當程度的真實性,再加上具有權威而略帶神秘的消息來源,例如是傳媒引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或專家意見。
與新來港人士共融
政府決定向每名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6,000元之後,引起新來港人士應否同樣獲得有關福利的爭議,更不幸的是在網上出現了不少對新來港人士不滿的言論,於是政府又突然決定透過關愛基金向新移民選擇性派6,000元,是政府政策缺乏周詳考慮的又一明證。
享受愈多困局愈大
日本仙台九級地震之後引起的海嘯及核危機,再次顯示人類面臨的困局,首先,無論我們作多好的準備,有很多事我們事前無法預知,或不是按我們的預計的情況發生。
社會矛盾及抗爭的臨界點
財政預算案風波清楚揭示無論政府及政黨,對香港的未來皆沒有長遠規劃,大家考慮的都是如何短時間內討好市民或平息危機。於是所有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如貧富懸殊、地產霸權以及社會向上流動階梯受阻等等,皆不了了之。
規定女教師穿裙等於歧視?
在一個有關校園性別平等的論壇,討論學校規定女教師要穿裙是否歧視,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指學校有關「端莊」的定義過時,需要「移風易俗」。個人認為有關「端莊」的定義是否指一定要穿裙是一個可以交由公眾討論的題目,是否過時應由公眾去判斷。
政府短視市民長遠受害
在不敵輿論的壓力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終於屈服,將原來打算注資入強積金戶口的6,000元改為直接派給所有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並且退稅最多6,000元。有錢派大家當然開心,亦能夠解決一些人的燃眉之急,不過,取消注資強積金是一個短視的做法。
維護其他市民請願權利
特首曾蔭權因為被示威者推撞,混亂中心口中招需要到急症室驗傷,支持示威者的人當然認為是由政府施政不得民心,因此,引起市民抗爭是咎由自取,另一邊廂,愈來愈多的議會暴力和以街頭肢體衝撞表達訴求的文化,亦令不少人感到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