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銅片」「債據」?
20/04/2022
在台灣購物結賬時,大部份商戶的服務員也會問:「你要不要『銅片』、『債據』?」
在台灣購物結賬時,大部份商戶的服務員也會問:「你要不要『銅片』、『債據』?」
想不到星期天崇拜時的觸動,不僅是來自詩歌或講道,亦可來自一頁頁平平無奇的簡報背景。
上一次返香港已是兩年多前的農曆新年。
疫情似乎把全世界的流動突然停了下來。
與一位台灣朋友分享了較早前寫的一篇文章〈耶誕節平安夜〉。
又是不同地方,不同用語的問題。香港所稱的「聖誕節」,來到台灣就成了「耶誕節」。「聖」與「耶」之別,究竟哪個比較好一點?
年紀漸長,身體毛病愈多,是難免的。筆者來台灣後,生活較有規律。堅持每天做運動,多注重飲食,體重亦下降不少。但仍有一些小毛病相繼出現,需要求醫跟進一下。
同一種文字在不同的地方也有其獨特的意思。最有趣的例子:土豆在大陸是指馬鈴薯(potato),在台灣卻是指花生,香港的用語既不是土豆也不是馬鈴薯,而是「薯仔」,因此,由薯仔變為我們常吃的「薯片」是合理不過的,但在台灣卻是稱為「洋芋片」。土豆、馬鈴薯、薯仔、洋芋不同的稱謂,卻是指同一樣的東西。
7月19日台灣第一批奧運選手連同教練、代表團及相關的官員,乘坐包機前赴日本作賽。說真的,能承包專機直飛抵達,相比於其他大國已是相當難得。只因羽毛球「世界一姐」戴資穎,在她的社交媒體Instagram發文中提了一句:「好懷念長榮航空,可以搭商務艙」,就引發起多方關注、討論。
一下子,由已婚人士變成假單身;一下子,由工作多年的「打工仔」,變回重返校園的「學生哥」;一下子,由家中的「寶貝兒」,變成了流離別處的「異鄉客」;一下子,由準備安穩退休的主管、老闆,變成了重新為籌備生意而傷腦筋的投資者。突如其來的角色轉變,令移居台灣的香港人,一下子平添了不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