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通識系列之「基督徒如何投資及消費?」花絮
香港已成為世界最貴樓價之地,股市既波動凶險,港元又與疲弱的美元掛鉤,面對高樓價、高通脹的生活環境,普羅大眾都感到束手無策。明光社在今年5月舉辦一連四堂的通識理財課程,請來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董事及資產管理公司執行董事的吳澤偉先生(David),以聖經原則,帶領參加者思考如何妥善理財及好好規劃將來的生活,學員大都表示獲益良多。
抗通脹10大妙法
近年,本港物價高升,從日常用品、食物、水費、電費到娛樂消費,通貨膨脹都十分厲害。但其實大家都不一定要節衣縮食,只要想想法子,一樣可以好好享受勞碌得來的金錢!以下與你分享一些抗通脹心得,祝大家「慳得一蚊得一蚊」:
日用飲食的信仰反思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九7)當前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物價飆升,存款利率則超低,市民實質購買力相應下降,再加上港幣在聯繫匯率機制下變相貶值,港人在衣食住行要承受的壓力大增。筆者嘗試就「食」這方面作出信仰反思,探討在平息通脹下,我們如何仍可在日用飲食生活榮耀上帝。
在扭曲的世代堅持正直
由香港、台灣到紐約;由政府、大財團到所謂弱勢團體;由政治、財富、到家庭價值,我們幾乎每天都看到不少扭曲的現象。
80傳說
何謂80傳說?凡是80、90後的青少年便一定打破傳統價值、熱衷於街頭抗爭、以激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政策的不滿嗎?剛於5月27日舉行,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的「80傳說」研討會,便是藉著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及各方專家的分享,向在場約200位參加者展示坊間對80、90後的描述是如何片面,並不足以反映大部份80、90後的真貌。
豐盛髮廊︰良心消費 助人自助
信徒可有想過,透過消費,也可關心社會,援助弱勢?其實香港有超過300間社會企業,它們要成功營運,全賴你我身體力行,作出良心消費。
作為社企之一的「豐盛髮廊」,其義務董事紀治興表示,社企是一盤為公益而做的生意,它的產生是為了幫助弱勢社群。換句話說,消費者光顧社企,不單止可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也能夠直接幫助其他人。
林海盛牧師 盼社會視教會為一員
現為香港西區浸信會主任牧師的林海盛牧師,早在1983年讀神學之前,已經參與社關活動。「還記得我的第一次,是因為當時香港電台有個討論不同思潮與宗教的節目,他們對基督教作出一些有偏頗的評論,當時我母會(旺角浸信會)吳宗文牧師,發動弟兄姊妹寫投訴信,我就參與聯絡、聯署、代禱的工作。」
朱耀明牧師 關社不言休
朱耀明牧師的社關光譜是很闊的,他不單止參與民主運動,而事實上,自1974年他加入柴灣浸信會以來,在推動地區服侍的工作上亦相當積極,深得柴灣街坊的肯定。